2月20日,由浙江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City+跨學科城市研究網絡、浙江大學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及哈啰研究院聯合編寫的《2024年中國共享微交通研究報告》正式發布。本報告采用2024年6月17日至23日一周內約6500萬條真實訂單數據,覆蓋57個城市,包括直轄市及一線城市、新一線非省會城市、省會城市以及非省會城市四個層級。這一多層級城市樣本的選取,有助于全面理解中國城市發展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報告詳細分析了不同等級城市中共享單車和共享電單車的騎行距離、騎行時長、夜間騎行、高峰騎行和周末騎行等特征。結果顯示不同等級城市間差異較大。報告指出,共享微交通不僅提高了居民出行可達性,還顯著提升了青年人口的通勤效率。以寧波市為例,早晚高峰期的共享單車和電單車騎行量與青年人口數量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表明共享微交通能夠較好地適應青年人口的通勤需求。 報告首次將共享微交通與“15分鐘城市”概念結合,分析了共享單車對城市生活單元、生活必需設施和單車停車位置的影響。以嘉興市為例,共享單車顯著提升了“15分鐘單元”(指居民從生活單元中心出發,能夠在15分鐘內到達不同生活設施的公里網格)的面積覆蓋率和居民覆蓋率,特別是在步行情景中不易達到的生活設施的可達性得到了顯著提升。報告通過碳減排測算,量化了共享微交通對城市減碳的貢獻。報告還分析了碳減排的時空特征,發現共享微交通的碳減排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區域,特別是在商業區、辦公區和交通樞紐等地。 《2024年中國共享微交通研究報告》不僅總結了2024年共享微交通行業的出行特征,還嘗試探討了其在當下的社會價值。報告通過對57個城市的橫向比較和時間軸追蹤,全面呈現了不同城市層級的騎行特征,為政府決策、企業運營和學術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報告也指出,中國共享微交通行業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未來將更加注重與城市發展的深度融合。報告呼吁學術界、產業界和政府部門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為構建更加便捷、綠色、智慧的城市出行生態貢獻力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