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祭祀新風尚,森林防火不能忘。土地流轉市場化,托管服務省勞力……”日前,在濟南市章丘區普集街道龍華村村委會門前,幾位村民指著張貼在墻上的新時代村規民約,一邊閱讀一邊稱贊。龍華村把規范完善村規民約作為鄉村治理的重要載體,結合實際,聚焦移風易俗、環境衛生整治、清正廉潔等方面的內容,引導村民摒棄陳規陋習,弘揚文明新風,以期推動基層善治,助推鄉村振興。 村規民約大家定大家守 “三山峪,是寶地,摩訶峰,數第一;石峪寺,出將軍,紅基地;山清秀,水長流,興旅游,村振興。”“依山傍水龍華村,勤勞善良眾鄉親;自古書香興門第,紅色精神永傳承。” ……一個個吸收群眾建議及智慧的村規民約正在悄悄深入普集街道萬千村民的生活。 “自從有了村規民約,大家伙就有了一個標尺。婚喪嫁娶講排場比闊氣的一些陳規陋習正在消失。村規民約的內容都是村民自己定的,誰也不好意思去違反。”三山峪村民崔大爺說,現在村子越來越干凈了,就像住在花園里,每天早晨起來遛幾圈,呼吸新鮮空氣,心里很敞亮!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以前的村規民約主要就是為了便于村委會開展工作,基本停留在墻上和紙上,沒有起到實質性作用。如今要制定符合實際的村規民約,最重要的是要發動村民積極參與,體現他們在鄉村治理中的主體作用。” 普集街道祖營塢黨群服務分中心黨總支書記劉學策說道,為規范開展村規民約修訂工作,祖營塢管理區多次召開會議,安排部署村規民約實施方案。龍華村作為祖營塢管理區的第一個試點村,專門成立村規民約起草小組,村“兩委”成員深入村民家中了解情況,向村民代表、群眾廣泛征求意見建議,充分發揮群眾的參與權和決策權,讓村民在村級事務管理中“唱主角”。經過反復入戶了解、反復征求意見、反復討論,經過系統整理、反復修改定稿,最終在村民代表大會會議上審議通過新時代村規民約。 了解到,為了讓接地氣、貼實際、易操作的村規民約融入到村民的生活中,各村利用好文化墻、宣傳欄、微信群、QQ群和“大喇叭”等媒介,通過組織志愿者入戶走訪等形式廣泛宣傳村規民約,讓村規民約不僅寫在紙上、掛在墻上,更能融進村民心里,成為培育文明新風、推動鄉村治理的新載體。 村規民約樹新風促發展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正如龍華村一樣,普集街道各村訂立完成或正在進行中的《村規民約》采取“支部牽頭、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模式,將“實際實用”作為標準,切實讓村規民約“接地氣”、“入民心”,在群眾中煥發生命力。 走進普集街道區東新村焦玉春家,院子寬敞整潔,房內干凈舒適,家居一塵不染,就連廚房的鍋碗瓢盆也擺放得整整齊齊,成為村里首批清潔戶。“愛衛生是我多年的習慣,我覺得家里干凈整潔了,人的心情也會變好。”焦玉春說,村里不定期要對每家每戶的環境衛生進行評比,還通過貼掛榮譽牌等方式,鼓勵大家努力把自家環境衛生搞好。如今,村里處處干凈整潔,戶戶舒適愜意,一點不比城市里差。 了解到,為切實改善村里環境衛生,營造舒適的生產生活環境,區東新村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有關內容列入了村規民約,對村民的行為更具有指導意義。“我們村以街巷為單位將轄區分為32個網格責任區域,每個網格責任區域由一名黨員聯系五六戶村民,每天清理一次,村里會不定期對網格的衛生環境進行評比,對清潔戶予以表彰,對清潔衛生較差的網格及農戶進行督導,讓居民群眾積極融入創建活動中。同時,用村規民約規范居民行為,實現自我管理。”區東新村村黨組織委員邢祥吉說。 建設新農村,倡導新生活。緊鄰工業園的白云院村,不僅環境好了,回家鄉創業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了。村里的鄉親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讓這個原本寂靜的小村莊熱鬧起來。 目前,普集街道各行政村正如火如荼開展村規民約普及活動。不少村把廉潔自律寫入村規民約,讓群眾明白,使干部清白,構筑完善雙向監督體系,讓清廉鄉村之聲傳遍千家萬戶。 民風要美,美在文明;民風要正,正在村規。普集街道將“村規民約”作為助推鄉風文明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突破口,定規矩、立良俗、破陋習、扶正氣,不斷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以規立德涵養文明新風,不斷提升村民文明素養,助力鄉村振興、促進社會文明和諧發展。趙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