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磊)冰城大街小巷上巡邏民警的身影,成為讓市民津津樂道的“藏藍風景”;社區民警扎根社區,常駐警務室,辦事群眾隨時找得到、看得見……這一幕幕景象讓群眾切身感受到冰城公安機關深化基層警務機制改革的顯著成效,讓“平安就在身邊”觸手可及。 2月5日元宵節,哈爾濱市公安局道外分局東萊街派出所社區民警崔柏松一下班就來到轄區孤寡老人趙大媽的家中。“一進來就幫我干活,還帶來了好多東西,我都吃不完。”看著進門就忙個不停的小崔警官。趙大媽眼圈紅了。“在我心里,小崔警官就是我的兒子,比兒子還親。” 看著激動的趙大媽,崔柏松也是感慨萬千:“到了派出所,走訪時認識了趙大媽,如果不是市局推行派出所“兩隊一室”警務模式改革,我們就沒有充足的時間下社區。現在,我們專心‘釘’在社區,干社區民警該干的事。挨家入戶,了解情況,更好的服務群眾,現代科技再發達,有些工作,還是要靠腳走出來。”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提升市域社會治理能力。冰城公安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持續深化派出所“兩隊一室”警務模式改革,通過做強基層,全面提升社會治理效能,讓更多像趙大媽一樣的百姓體會到了警務改革的“紅利”。 警務改革 治安體系建設“生機勃勃” 改革以來,全市刑事發案同比下降23.01%,破案上升27.81%,排查矛盾糾紛13158件,化解率達到97.5%。哈爾濱市公安機關堅持大抓基層、大抓基礎鮮明導向,探索出一條改革助推基層治理之道。 2271名警力下沉基層,讓有為者有位、能干者能上、優秀者優先;新建1149個社區警務室,精準掌控社情民意,有效化解矛盾糾紛,不斷提升全天候服務群眾和保障安全的能力水平。建設一批街面警務站,延伸警務觸角,精準設置1062個防控點位,每日動態布警2707名,駐點立崗、區域巡控,使群眾感受到平安就在身邊。 扎根基層 做好百姓的“家里人” 今天一早兒,記者跟隨民警王洪斌走進了文廟社區。北方的早晨,即便穿著棉服,也免不了絲絲寒意。前面不遠處,居民張阿姨提著剛買的早點迎面走來,看到王洪斌,像看到了老朋友一樣:“小王,又下片兒啊,吃飯沒?阿姨這有剛買的豆腐腦。”“謝謝張姨,早飯我吃過了,天氣冷,您出門注意保暖,社區有什么事兒,隨時打我電話。” 王洪斌以前是市局網安支隊的民警,去年4月,按照市局整體部署,來到南崗分局新建派出所,擔任文廟社區的社區民警。談及在新崗位上的感受,他說:“之前一直在市局工作,從來沒有接觸過基層,沒有接觸過基層群眾,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我最大的感受是,老百姓是最可愛的人,能為他們服務是最光榮的事兒。”王洪斌表示,還將立足基層這個新起點,為護航社區平安穩定竭盡全力。 全市公安機關進一步夯實基層“治理根基”,推動301名派出所所長兼任街工委或鄉鎮副書記,1317名社區民警兼任社區副書記或副主任;社區民警與社區干部互動互補、互通互融、捆綁工作,精準掌控社情民意,有效化解矛盾糾紛,突出整治風險隱患,大力創建無毒、無詐、無案、無訪、無患“五無”社區,群眾滿意度不斷攀升。 凝聚力量 培育特色品牌“冰城紅警” 2022年5月16日下午,平房分局平房鎮派出所社區民警呂洪偉接到“冰城紅警”信息員的電話:“快來,‘李老四’家可能進賊了。”接到報警后,民警迅速趕到事發現場,發現被盜人家中物品凌亂、窗戶敞開,院墻處發現一頂可疑的黑色鴨舌帽。經核實,非戶主家所有。派出所綜合指揮室根據出警民警反饋信息,立即調派巡邏車組開展地毯式巡查。 參與巡查工作的一名“冰城紅警”信息員向民警反映,當天看見有一戴黑色鴨舌帽的陌生女子進村。根據這一線索,民警擴大巡查范圍,迅速鎖定嫌疑人居住地址,并將其成功抓獲。 而這個案例,只是全市公安機關“冰城紅警”發揮顯著作用的一個縮影。為強化群防群治力量,哈爾濱市公安局在建立“14+N”微信工作群,有效整合網格員、信息員的基礎上,堅持“專群結合、依靠群眾”“警力有限、民力無窮”“寓警于民、融民于警”理念,廣泛發動物業保安、治安協管員、治安志愿者、社區干部等,組建了一支3.6萬人的“冰城紅警”隊伍,他們積極協助民警開展治安巡邏,提高街面見警率和管事率,震懾、防范、打擊各類影響安全穩定的違法犯罪活動,深度融入基層社會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