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醫院ICU床位緊張,鄉鎮衛生院吃不飽。能否將術后穩定的患者轉到衛生院診療護理?既解決了縣醫院壓床的問題,又能提升衛生院的造血能力。鄉鎮衛生院設備不足,一些有手術需求的患者轉到縣醫院,借助一卡通,能否不再辦理二次住院……”山東省平陰縣人民醫院院長辦公室內,院長尹燕東與東阿鎮中心衛生院院長黃修國促膝長談,相互交換意見。他們希望將醫共體遠程協作、同質管理的優勢,輻射到雙方更多痛點領域,造福當地百姓。 而這正是平陰縣醫共體拔節增高的縮影。 信念:走好“同質”必由之路 平陰縣位于山東省西部,是一個隸屬于濟南市的遠郊小縣。總人口只有37.45萬,轄6鎮2個辦事處。與省會濟南距離60公里。與全國其他多數縣(市)一樣,長久以來,由于鄉村兩級醫療服務能力孱弱,一些急危患者常常得不到及時有效救治。 做強基層,國家開處了醫共體處方。2019年8月,國家版緊密型醫共體試點縣名單正式出爐,平陰是567個縣之一。戴上了國家試點的帽子,平陰縣不敢有絲毫松懈,縣委書記、縣長雙雙任醫共體管委會主任,縣衛健局統一部署,由平陰縣人民醫院牽頭組織實施。 緊密型醫共體之路如何走?從哪里起步?主要建設內容是什么?對于這些問題,牽頭單位認識理解到位程度,深刻影響此項政策落地的實際效果。正如一百位讀者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樣,一百位牽頭醫院院長的眼中就有一百個醫共體理想模樣。 而在尹燕東看來,醫共體建設的核心是解決縣域百姓就醫的公平性問題。“村里老百姓與縣里老百姓對醫療健康的需求是幾乎一樣的,但因為醫療資源配置不對稱的問題,越是基層的老百姓,其得到的醫療照護、資源是不平等的。”尹燕東表示,醫共體是實現資源均衡配置的有利抓手,是實現同質化健康管理的必由之路。 理想很豐滿,現實也很骨干。在實操過程中,平陰縣人民醫院很快發現,醫共體之路荊棘密布,瓶頸問題待解。 回憶起此前醫共體建設的窘境,尹燕東仍覺得十分無奈,“居民健康信息不能在上下兩級醫療機構實時共享,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信息孤島現象,致使重復檢查、診療,診療效能低下。并且,只有影像、心電等單一的遠程建設,使得縣鄉村遠程協同能力不完善,不全面,帶來的后果便是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不流暢不便捷,形不成全局協同。” 人才、技術下沉被認為是縣鄉同質化的關鍵,但問題也接踵而至。“上級醫院醫生資源不足,醫生下派比較隨機,難以形成規律,基層想做宣傳也沒有規律。另一方面,即便醫生去了,當地檢驗檢查設施水平跟不上,去了,也沒有發揮的余地。” 平陰縣人民醫院院長助理、醫務科兼信息科主任孔平補充說。 “不打破這兩個瓶頸,真正同質化的醫療健康服務無從談起!”困境之中,勇于擔當的平陰縣人民醫院直面艱難,毫不退縮。 良策:扛起“智慧”共享大旗 正在這時,醫共體管委會也送來了及時雨,正式提出“智慧”醫共體概念。平陰縣決定,以信息化為突破口,全面布局區域信息化建設,與眾陽健康科技集團聯合打造醫共體建設的2.0版本。即,自2019年12月起,以縣域全民健康信息互聯共享和資源共享為目標,實現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信息互聯互通,和對居民生命健康的全周期管理。 尹燕東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決定翻譯了過來——用信息化這支催化劑,觸發醫共體全面協同連鎖反應。締造醫共體“智慧”名片,平陰縣人民醫院是有底氣的。早在2011年11月,醫院電子病歷應用水平已被評為五級。2015年5月,更是被確定為六級。放眼整個醫療界,如此前瞻的醫院信息化布局都屬難能可貴。即便今天,其電子病歷應用水平仍堪稱是處在行業金字塔尖地位。 高水平的基礎,猶如肥沃的土壤。再加上黨委政府重視的陽光雨露,平陰智慧醫共體之樹逐漸根深葉茂。在“智慧”理念的指導下,平陰縣人民醫院作為區域醫療龍頭醫院,建立起覆蓋全縣域的遠程會診中心、影像中心、心電中心,以及檢驗檢查中心,各成員單位以分中心的形式,保持與牽頭單位的同頻共振。人力和物資資源共享,打破了院間的圍墻和部門之間的壁壘。 “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獲取的居民健康信息是完全相同的,沒有信息煙囪,也沒有信息孤島,避免了重復檢查,診療效能大幅提升。” 讓尹燕東倍感喜悅的是,如今,在平陰縣醫共體內,完整的就醫健康檔案和病歷信息,給醫生精準、高效的診療提供了便利,也為上下轉診的落實提供了方便。縣醫院醫生足不出院便能看到鄉鎮衛生院患者的全部信息,會診效率大大提升,有效地彌補了人手不足的問題。 值得關注的是,馭勢而上的平陰縣醫共體,在順應全民健康信息一體化潮流的同時,未雨綢繆,將重大患者安全和法律風險泯于禍起之前。保障醫療質量,防范信息新技術帶來的行業風險,平陰縣人民醫院進一步完善升級電子病歷,并完成電子簽名的CA認證,成功實現電子病歷無紙化。 如今,借助于完善的電子病歷體系,醫院可以實現患者就醫信息的全動態管理,上線的質量管理系統讓醫療管理理念、醫療行為準則,通過信息化手段固化到了電子病歷系統中。以危急值報告制度為例,平陰縣醫共體內檢驗、影像結果一旦出現危急值,系統將通過多種途徑自動報告給主管醫生,大大提升了危急重癥患者早期識別和及時救治能力。醫療質量管理實現了從原來的終末管理,向環節管理轉變,從事后管理向事前管理轉變。 來自縣醫院的先進資源成功讓基層醫療機構和患者受益。東阿鎮中心衛生院是身先士卒的平陰縣醫共體成員單位,也是受益于智慧醫共體的典型代表。在下派院長黃修國(原縣醫院急診科主任)的帶領下,衛生院業務收入增加了一半。通過遠程醫療的宣傳,運作,“鄉鎮衛生院看病,享受到縣醫院專家診療水平”的思想在當地百姓間深入人心,很多患者成功留在了當地。 最令黃修國感到自豪的是,借助醫共體信息化手段,急癥患者生命常常得到挽救。他舉例,衛生院每月平均會接診數位急性心梗患者。沒有遠程心電時,這些患者在查出后會被轉到縣醫院,而到達縣醫院后還要再做一遍心電圖,一些患者因時間耽誤而去世。而如今,借助于遠程心電體系,在上級醫院指導下,第一時間給患者用上急救措施后馬上轉院,直達縣醫院導管室或進行溶栓治療,死亡率大大降低。近兩年,鄉鎮衛生院沒有發生一例醫療糾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