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至,給爸媽買點什么他們最需要? 血糖儀、老年鞋、水果點心……其實僅僅這些還不夠,還需要帶上這個字:教。 ![]() “教”字左邊是孝,右邊是文,孝又可上下拆分開,上部表意為父母,下部為子女,意思就是教授子女以文化。但能否反過來,讓子女教授父母,進行文化反哺呢? 父母教子女,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讓子女教父母,雖然談不上匪夷所思,但多少讓人覺得不合常理。 但實際上,已經邁入老年的父母們最迫切需要的,就是來自子女的“教”,教他們在數字時代的各種生存技能。 老年群體曾被認為跟不上數字時代,網絡購物、網絡打車、網絡掛號這些當代生活的必需品,對他們來說都是晦澀難懂的高科技。他們只能使用呆板簡單的“老人機”,只會從傳統媒體上接收新聞,搞不懂年輕人的社交媒體。一個出門必備的健康碼,就難倒了無數當年的“英雄漢”“鐵姑娘”。 對互聯網時代的疏離與陌生當然不是他們的錯,而是時代的癥結。在他們學習的時代根本不知道互聯網是什么,而到了互聯網時代他們的理解力、記憶力、視力、聽力都已經開始退化。 美國社會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文化與承諾》一書中,將人類社會劃分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個時代。在“前喻文化”中,晚輩主要向長輩學習;“并喻文化”中晚輩和長輩的學習都發生在同輩人之間。而隨著科技革命和技術迭代,社會已經進入了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的“后喻文化”時期。 在“后喻時代”,正在老去的父母們認認真真地學習跟上時代的步伐,戰戰兢兢地想離孩子近些,再近些,卻生怕孩子們說“你怎么連這個都信?”“不是跟你說過嗎?”“你不用看這個,反正你也不會!”他們需要的,是讓子女耐下心來教他們,就像他們當年耐心教子女那樣。 作為子女,教父母用手機,要有技巧。比如今年春節因為防疫要求很多人就地過年不回家,不能面對面教父母,那么不妨用華為智慧屏“打個電視”或用華為手機上的暢連通話的屏幕共享功能遠程“手把手”教他們。 ![]() 作為子女,教父母用手機,要用心思。比如要考慮到家里老人年齡大了,看不清楚手機的字體,幫他們設置“簡易模式”,用更簡單的桌面布局,更大的圖標和字體,更大的音量,讓老人使用起來更順手。 作為子女,教父母用手機,要想周到。比如要想到老人最困難的場景如出門不會掃健康碼、不會網購、不會打滴滴,不妨給她配個智慧助手“小藝”,讓老人只要喚醒小藝,說一句“幫我……”小藝就能幫忙打開健康碼、支付碼,甚至叫車。這樣老人才能融入智慧生活。 ![]() 對老人的孝順,不僅僅體現在物質贍養上,更要注重情感贍養和知識贍養。多抽一些時間,無論線上還是遠程,手把手地教老人上網;把頁面設置簡單點,制作幾個圖文并茂的“操作說明書”;幫他們裝備幾個網絡“技能包”和小藝小藝這樣的智慧助手,讓老人們享受數字生活便利,這也是一種的孝順,也是老年人最需要的孝順。 科技,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歸根到底,要帶老人跟上這個信息時代,需要的還是子女的耐心。對于父母來說,和小藝的對話時時有,但你的聲音才最溫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