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1日上午9時30分,在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暖煦助老志愿服務隊的組織下,30余名材料學子迎來了幾位特殊的客人——張振山老人及其他的妻子孫老和兩位女兒。剛過完百歲生日的張老雖然坐著輪椅,但仍精神抖擻,不失風貌,微笑著與同學們問好。在材料學院團委書記張巍老師主持下,此次活動正式開始。在同學們給老人們獻上鮮花后,兩位老人開始講述起他們的一生,帶領同學們切身體會那段艱苦卓絕,波瀾壯闊的崢嶸歲月。 1921年出生在貧困家庭,勤奮好學的張老于1937年考入山東第四鄉(xiāng)村師范學校。日寇入侵,山東淪陷后,張老和同學們一起流亡,輾轉(zhuǎn)多次到四川國立第六中學求學。高中三年級時,他被誤認為是中共地下黨小組長,與6名同學一起被捕關押達半年之久。1944年,張老考入武漢大學外文系學習英文,在校期間他擔任《武大希望》總編輯,活躍于學生愛國運動中。張老對同學們說:“青年人就應該對知識抱有渴望,對國家做出貢獻”。面對同學們,張老十分高興,從輪椅上站起,展示他胸前閃耀著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紀念章。 如今,張老很多事情已經(jīng)記不起來了,但談起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故事,老人卻如數(shù)家珍,仿佛又回到當年崢嶸歲月。1950年,張老在漢口北京路看到征求抗美援朝志愿軍的廣告,他立刻報了名,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愛國就要抗日,抗日就要團結(jié)”,他毫不猶豫選擇當兵,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1951年上半年,全國成立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他作為青年代表,加入慰問團第四分團,并擔任《新青年報》的記者,到朝鮮各地慰問志愿軍。 張老作為記者,一方面看望慰問志愿軍,一方面采訪。回到武漢后,他就被分配到全國各個地方去傳達消息,從北京到武漢到廣西期間,他為《新青年報》寫了發(fā)表多篇文章,也為《中國青年報》做了一些報道。他說:“我希望通過一些真實故事,讓更多人了解、學習抗美援朝中的愛國精神,這是十分必要的愛國教育。” 1953年,張老通過層層選拔,以翻譯人員的身份再次赴朝。他的工作職責是在戰(zhàn)俘談判中做好雙方的翻譯。這次翻譯工作涉及到談判結(jié)果,難度高任務重,張老嚴格要求,精心準備,順利完成長達八個月的翻譯工作。 張老一生受人愛戴。革命時期,當時最受抵觸的便是教育層面,但是張老作為教育工作者從未受到過傷害,他為人真實,受人尊敬。60歲離休后,張老仍然心系祖國,老有所為。他不僅給研究生輔導、修改論文,還參與翻譯電視劇《偉大的衛(wèi)國戰(zhàn)爭》等翻譯、文字工作。或許正是因為他心懷國家與人民,他才能在期頤之年仍然身體硬朗。張老女兒表示父親很少與家人講述過去的事情,也是借此機會了解到父親的故事。 張老一生熱愛黨,尊敬黨,守護黨。如今他依舊保持著每天觀看新聞的習慣,了解國家大事,緊跟形勢。他曾經(jīng)寫了一首《沁園春》,表達對毛主席的敬仰。“一代人風,百代師表,千秋功業(yè)。歷黃浦波浪,井岡會師;反擊圍剿,萬里跋涉。手握長纓,奠基延安,驚天風雷憾山岳。承馬列,尋登高望遠,抗日救國。征途曲折坎坷,萬千志士赴湯蹈火。前仆復后繼,奉獻熱血;外抗倭寇,內(nèi)斗頑賊。北戰(zhàn)援朝,南征援越,紅旗高揚共和國。問孔孟,論百年功過,任人評說。”他也時刻關注著海峽兩岸,武大慘案時,犧牲的三位學生中一名是臺灣學生,“后人不忘三生學,同胞情誼牽兩岸。”他曾作詩,表達對臺灣同胞的掛念。對于現(xiàn)任領導人習主席,張老贊揚道:習主席是后來居上的領導,帶領建設富強國家,讓他的心情特別踏實。 活動后期,張老的妻子孫老娓娓道來她青年時期的故事。孫老與張老1949年相識,16歲南下,于中南青委做青年工作。在她小時候,物資條件極其匱乏,吃不飽穿不暖,條件艱苦。哈爾濱解放后,小學畢業(yè)后她考入初中,學習政治思想,進行青年思想改造工作,后參與新民主主義青年團(解放后改成共青團),1949年作為團組織書記,帶頭報名參軍南下到武漢。在家庭困難時她哥哥自學修表,哥哥后被黨培養(yǎng)送入蘇聯(lián)進修,回國后一直在中央從事航天事業(yè),是兩彈一星81專家之一。妹妹是林業(yè)專家,弟弟后來成為雕塑大師,曾雕塑過毛主席等偉人的雕像。家人能取得這樣的發(fā)展成果,她衷心地感謝黨的培養(yǎng)。 對于當下的中國,孫老對現(xiàn)任的習主席表示贊揚。在她眼里,習主席是最理想的接班人,因為他曾經(jīng)經(jīng)過下鄉(xiāng)七年的艱苦鍛煉,更能深入走進人民大眾。她這樣形容習主席:偉岸身軀,為民情懷。自上任以來,反腐倡廉,大國外交,強軍思想,面面俱到。對于習主席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孫老總結(jié)了三條,第一是不忘本,也就是不忘初心。她對同學們說道:“是在黨的帶領下,國家才能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雖然現(xiàn)在生活條件很好,但是也不能忘記過去的艱苦。”第二是學習黨的歷史,她說:黨一路走來十分艱難,很多人之所以對毛主席不理解、對黨不認知,就是因為不知道黨的路是怎么走過來的,她鼓勵同學們好好學習黨史。第三就是擁抱革命青春。她雖然離休了,但思想始終沒有離開黨。前年她還專門了解了一些對黨的建設不理解的言論,寫了資料報給校黨委。她說:“我們的確應該團結(jié)起來,相信自己的領袖。”號召同學們相信黨,緊跟黨,積極參加黨,永遠跟著黨走。 此次聽退休老教師講團課活動,旨在激勵和引領團員青年致敬抗美援朝精神,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希望同學們通過此次活動深刻認識到現(xiàn)如今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交流期間,同學們紛紛表示會牢記二老所傳達的尊黨愛黨、心懷家國、勇于擔當?shù)臅r代精神,深刻認識新時代對青年提出的要求,樹立遠大理想,熱愛偉大祖國,擔當時代責任,勇于砥礪奮斗。聽完兩位老人的講述,主持人張巍老師深有感觸地說:“此次活動是一次非常好的團課和黨課,我們需要將兩位老人的精神和事跡傳承下去,將抗美援朝的精神傳遞下去,牢記歷史與使命,發(fā)揚青年的智慧,努力學習,回報祖國!”(記者:鄒欣妍 攝影:孫悅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