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遼寧省遼中區肖寨門的吳連武事跡陳列館內,一輛破舊的28式自行車引人注目。而這,也是肖寨門媽媽街村村民對自行車的主人——遼寧省遼中區農信聯社肖寨門信用社模范共產黨員吳連武最深的印象。 圖為吳連武事跡陳列館內展出的自行車 1988年6月,吳連武被安排到肖寨門信用社擔任信貸員,主要負責媽媽街村的信貸工作。騎著自行車、背著挎包,吳連武走過了媽媽街村每一個街道。 能準確說出村里300多家養牛戶的身份證號碼,累計發放貸款9億多元、貸款回收率100,幫助當地百姓增收10億多元,為信用社創造利息收入1億多元。吳連武車輪碾過的地方,留下的是一道道基層“農信人”服務“三農”,助力鄉村振興的歲月痕跡。 2016年5月1日,吳連武積勞成疾,因腦溢血病逝。在短暫的56年生命旅途中,他用近三分之二的時光,展現了一名基層“農信人”的使命擔當。2018年6月28日,中共遼寧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委員會,號召全省農信系統廣大干部職工向吳連武學習。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 幼年生活困苦,節儉的生活習慣一直貫穿吳連武的人生。 一臺電腦、一張陳舊的辦公桌,身后一張硬板床,就是吳連武的辦公室;下鄉時自帶飯盒,裝上兩個饅頭和小咸菜,不給貸款戶添任何麻煩;閑暇時間用隨身聽學習英語,還自己報班學習電腦;一部已顯破舊的手機,連接的是媽媽街村村民的致富路……盡管陳列館內留存的實物和圖片資料并不多,但每個物品背后,都是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 圖為吳連武生前使用過的飯盒及文件袋 在采訪中,“實誠”“踏實”是媽媽街村村民對吳連武評價最多的詞語。手握發放貸款的“大權”,平日里幾乎每天都能在田間地頭見到的吳連武,一到逢年過節就“消失”,讓很多想借著過年、過節給他送錢送物的人吃了“閉門羹”。 “老吳辦事特別公正,以前過年的時候想給他送點禮,到家里都找不到人?!眿寢尳执宕迕癜兹食烧f。曾和吳連武一起共事多年的劉麗也表示,吳連武“集體榮譽感特別強,做事有主見,非常善良也特別正直。” 靠著這5萬元貸款,白寶純逐步發展起養牛產業,如今早已成為村里的千萬元戶?!笆菂鞘逶谖易咄稛o路時挽救了我,他不僅幫我改掉了玩‘六合彩’的惡習,幫助我致富,還改變了我的人生觀!知道了什么是光彩,人生應該怎么走才是正道。”提起吳連武,白寶純一直心存感激。 圖為吳連武生前經手的農信社借款憑證 “做人要光明磊落、坦蕩、正派,要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坦坦蕩蕩無愧于心,人活著,比的不是誰高誰低,誰上誰下,誰有錢誰沒錢,比的是誰能睡得舒坦,誰能笑得燦爛!”吳連武曾經告誡兒子的話淳樸又真誠,這樣的家風也延續到了工作中。 變廢為寶? 激活鄉村循環經濟 媽媽街村有“遼寧第一村”之稱,該村共有2225戶,人口7000多人,是遼寧省內人口最多的村莊,但人均耕地只有1.7畝,村民種地收入微薄。 據當地村民介紹,媽媽街村有釀酒的歷史,但因利潤菲薄,村民收入較低。因酒廠眾多,村里的溝渠堆滿了釀酒后被當做垃圾隨意丟棄的酒糟,夏季來臨,腐爛變質的酒糟散發出一陣陣刺鼻的氣味,以手掩鼻成了外鄉人進村后的標準動作。 為了讓酒糟變廢為寶,吳連武多次利用休息時間先后前往河北、內蒙古、吉林等地考察肉牛市場,聯系育肥牛收購和銷售商,幫助農民了解市場行情、購銷動態、選購種牛和飼料。在吳連武的積極推動下,媽媽街村釀酒戶率先購進肉牛,利用酒糟飼養肉牛,并在充分了解村民肉牛養殖情況的前提下,為大量村民提供貸款解了“燃眉之急”。 圖為村民在養殖基地內勞作 在吳連武等人的努力下,媽媽街村的養牛產業規模逐年遞增,目前已有養牛戶300余家,年銷售肉牛10萬頭,全村一二三產業年產值達到10多億元。村里部分養殖戶已經將自家的牛移到當地統一規劃的遼寨牧村養殖基地內,村里環境也越來越好。 更為特別的是,養牛產業的發展,也解決了當地酒糟過剩等的問題,帶動了周邊稻草、玉米等資源的消耗,也為外來務工人員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由吳連武首創的養牛貸款產品和扶持辦法,被推廣復制到附近鄉鎮,肉牛養殖被列為遼中區產業結構調整的主導產業之一。 三農工作歷來是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農信事業更是在農村金融穩定、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吳連武走了,但他身上克己奉公、一心為農、為鄉村振興奮斗不已的精神成為了一筆財富,蔭庇后人。在農信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這樣的精神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如今,盡管借助先進技術,村民與信貸員不見面即 可完成貸款相關手續,新的工作人員仍然選擇沿著吳連武生前走過的路,走進媽媽街村各家各戶了解貸款需求,在田間地頭與村民共話家常,共同行走在鄉村振興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