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開了22年的廣州老店孖記士多,從沒想過有一天面臨停業危機。一直到臘月二十九,店里還排著長長的隊。但到了年三十,因為疫情,營業額降到平時的四分之一,之后隨著疫情嚴峻,營業額持續下滑,最差時候連租金和員工工資都覆蓋不了。 經營飯店的兩姐妹商量著要不要暫停營業,父親李陸榮堅持要開著。2月13日,孖記士多上了美團外賣,訂單逐漸多了起來。短短一個多月,訂單量從日均只有不到10單飆升到日均200多單,外賣營收占疫情前堂食營收的三分之二。疫情爆發以來,孖記士多一天也沒有關,一家人一起守護著它走到現在,終于捱過了最艱難的時光。 孖記士多的抗疫故事,正是中國小店的一個縮影。美團研究院日前發布的《中國小店韌性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在美團,百萬小店演繹出百萬種特質與活法,共同塑造了中國經濟的獨具一格的生機與活力。在疫情期間,中國小店雖曾遭到嚴重沖擊,但目前已實現了V型復蘇,展現了超乎想象的韌性。 美團百萬小店,守護千萬人的生活與夢想 在中國,開家小店,意味著“不上班,只工作”,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一家小店,可以承載一個人的事業與奮斗,也寄托著一家人的生計與夢想。 報告顯示,2019年有百萬家小店在美團獲得訂單和收入,其中餐飲商戶占比超六成,住宿商戶近兩成;而餐飲行業86.7%的商戶為個體店,85.8%的商戶員工人數在5人以下。這意味著,一家小店即是一個家,百萬小店的背后,是數百萬個家庭的生計和守望。這些小店活下來、活得好,至少可以解決數千萬人的就業問題,幫助他們過上有錢賺、有奔頭的好生活。 小店承載平凡人的夢想。該報告顯示,餐飲小店是大部分人實現創業夢的第一陣地和選擇,57%的餐飲老板在開店之前為企業工作人員、小生意人和農民。門臉不大的街邊小店,照樣能裝得下創業的夢想。 小店的特色與活力,彰顯城市的文化和生機 到樓下理發店剪個頭,去小區門口的煎餅攤買份早餐,轉到寵物店給小狗買袋狗糧,順道再逛逛隔壁的花店……街頭巷尾的各式特色小店,既是一座城市人情味和煙火氣的重要展現,也彰顯著城市的地域文化和經濟活力。 像毛細血管一樣扎根各個城市的小店,不僅提供多元化的服務,還能彰顯一方風土人情。報告中的“中國特色小店地圖”,對各省市的小店特色和地域文化進行了全面的展現。吉林老鐵喜好洗浴桑拿,上海阿拉熱衷美容美發養發,文藝青年流連云南民宿酒吧,這些各色需求都在各具地方特色的小店中得到滿足。從地圖上還可以看到,重慶人喜歡網吧電競也愛茶館小鋪;湖南人最愛泡KTV和游戲廳;山西人愛棋牌,廣東不僅有美食還有快時尚和各類培訓小店。這些獨具地域特色的消費習慣和偏好,催生了不一樣的文化氛圍和小店生態。 小店活力的背后,是經濟活力的體現;小店主的追夢之旅,匯成宏觀經濟的騰飛之匙。報告顯示,在2019年中國小店數量分布TOP10省份中,廣東、江蘇和山東位列前三。 小店V型復蘇,5月首周訂單增長28倍 小店靈活、自由,但由于勢單力薄,在遭遇重大危機時也容易首當其沖。疫情中,中國各地的小店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報告顯示,疫情期間,小店商戶面臨“到店顧客較少、門店租金壓力大、人工成本壓力大、資金周轉壓力大”等諸多困難。 線下受阻,生活服務業小店加速線上化,用數字化手段謀求出路,展現出了超強的韌性和生命力。相比2月首周,5月首周美團平臺上的小店訂單量增長了28倍。其中西部、東南沿海地區小店復蘇更快,疫情之下小店消費恢復最快的三個省份分別是青海、貴州和西藏。 美團平臺上的小店營業額回升迅速,其中,KTV小店商戶4月營業額比2月增長了41.7倍,洗浴桑拿小店商戶營業額增長了29.1倍,休閑運動小店商戶營業額增長了25.5倍,養發小店營業額增長了7.3倍,付費自習室營業額增長了8.5倍。 報告顯示,疫情期間,營業額Top10餐飲類目中,小吃快餐店占據榜首;燒烤、火鍋、川菜等這些經營著“火辣”口味的餐飲小店更受青睞,為長時間處于疫情陰霾下的中國人帶來了味覺上的享受。 營業額Top10非餐飲類目中,除了超市便利、經濟型酒店、藥店等 “便利小店”持續運營,還有美發、美容、美體、美甲、植物花卉等“匠心小店”為人們帶來愉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