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海曙區赫德雙語幼兒園的大門,你很快就會看到一個特別的教室,它比其他教室都大,擺放在整個教室四周的,是各種各樣的“工具”,從筆墨紙硯,到鍋碗瓢盆,從試管拼圖,到花器水彩......幾乎包羅了我們生活中所見所用的基本物品。這就是赫德的蒙特梭利室內教學區域。 海曙區赫德雙語幼兒園蒙氏教室 蒙氏教育強調“生活即教育”,通過日常生活幫助幼兒生命自然地成長和完善,讓孩子獲得身體、意志、思想的獨立,從而達到人格、心理、智力和精神的完善。 赫德的老師們以不同年齡孩子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與特點,創設了符合幼兒身心發展需求的教育環境。在海曙赫德的蒙氏教室里,存在著五大領域的教具:日常、感官、數學、語言和文化。 在這次的文章里,我們會看到,蒙氏教育中的日常、感官、數學這三個領域給海曙赫德的小朋友帶來了怎樣的成長! 蒙氏日常生活區 成為獨當一面好幫手 日常生活教育是蒙氏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它與感官、數學、語言、文化等區域的教育相輔相成。 日常生活區的教具大家會比較熟悉,都是平常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容器、用具。蒙氏教具會使用最真實的又符合兒童尺寸的材料,來引起幼兒與自己生活的連接。孩子們會在教室里反復操作這些平時可能不被允許使用的玻璃、陶瓷器皿,以此建立起協調、秩序、專注、獨立等品質。 除了這些鍛煉精細動作的教具,在日常區非常重要的還有照顧環境、照顧自己和禮儀教育。 小朋友會學會如何有禮貌地打擾一個正在“工作”的人;會向他人示范如何搬起一把小椅子、如何清理桌面的沙子;如果有老師走進他們的插花工作區,離開的時候很有可能會收到小朋友的鮮花。 這些在幼兒園里每天鍛煉的“工作”,讓他們在家里也成了能“獨當一面”的好幫手。 我們的蒙氏小故事 這是一位大年齡段的小朋友,媽媽在家中準備了適合他尺寸的迷你廚房用具,于是他就可以自己動手燒菜了。 在制作食物的過程中,他要小心刀具不傷到自己,這需要高度的專注力控制好自己的手;他在煎蛋時需要在心里衡量什么樣的火候最好,什么時候可以翻面……這都在無形之中鍛煉了孩子的數學心智。當他端著自己做好的食物給家人一起享用時,又學會了分享。 一個孩子若能夠有很強的日常生活能力,才會內心充滿滿足感,有自信,才會快樂健康的成長,才能以愉悅的心情學習。這也是為什么進入蒙氏教室的孩子,總是首先從日常生活區開始學習的原因。所以,從現在開始讓孩子們試著成為家中的好幫手吧! 蒙氏感官區 為數學工作奠基 很多人認為蒙氏數學教具最是經典,作用和效果顯而易見。實際上蒙氏各區域的工作是相互聯系的,數學區的很多工作其實是感官區工作的延伸。抽象概念的形成是由感官運動開始的,孩子們通過看、聽、摸、聞、嘗來了解大小、形狀、顏色、粗細、高矮、輕重、強弱等,最終使概念得以形成。 蒙氏感官區的工作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味覺的練習。這里的每一項教具都能夠在指導后被孩子獨立使用,不用通過成人來決定你的教具是否操作正確,因為教具本身和我們的五感就是自動糾錯的。這對于幼兒的獨立性和自信心的增長來說至關重要。 我們的蒙氏小故事 臨近圣誕節的時候,老師提到是否可以用感官區的教具來搭建一顆圣誕樹呢?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就被點燃了。 老師試著提問:孩子們,圣誕樹的結構是怎樣的呀?我們用哪個教具來當樹干合適呢?粉紅塔怎么樣?樹枝你們覺得哪個教具合適呢?紅棒是不是很像樹枝? 孩子們會互相商量如何來裝扮這棵圣誕樹,每個人認領一種顏色,一邊放一邊商量。 孩子們有了以往感官區的工作經驗,首先將粉紅塔從小到大排列出來,又用紅棒從短到長排列成樹枝。接著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用彩色圓柱體裝扮圣誕樹。很快圣誕樹就搭建好了。搭建好的那一刻,她們臉上洋溢著滿滿的成就感。 孩子們第二次自由創造搭建的圣誕樹,色彩和裝飾都更加豐富。 這一次的圣誕樹搭建,對孩子們的視覺有了不同的沖擊,在觸覺上也有了不同種類形狀的練習。在一一排列的時候也提高了孩子們的秩序感。 通過這樣的感官教育示范活動,我們會發現覺感官教具之間不是單純的以單一形式存在,而是可以多元化綜合性的運用到每一次教學中,并且能引導孩子們去自由去創造。同時在“工作”過程中也能體現出與人一起合作完成一件事的意義。 蒙氏數學區 將抽象概念實體化 蒙氏的數學區,是一塊神奇的天地。蒙氏的教具將數學的抽象邏輯實體化,用實物來填充概念,從而讓幼兒更好地理解,并在操作中愛上數學工作。在赫德幼兒園,經常有孩子花一整個蒙氏工作的時間來完成一份數學工作,這需要極大的專注力和耐心。 當你看到蒙氏教學下的小朋友在4543+2345的題卡上寫下正確的答案的時候,請不要驚訝,因為這對已經達到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就跟1+2一樣簡單。從數與量的練習到線性的計數再到十進制的介紹與運算,每一個工作都有著與下一個工作嚴謹和緊密都連接,潛移默化的一步一步從具象的數學向抽象的概念轉變。同時數學又不僅僅是數學,在這里還有合作,還有社交。 我們的蒙氏小故事 兩位小伙伴一起在數學區進行“不進位45的排列”工作。 首先,兩人分工擺大數卡,每個數字之間沒有留空隙,個位和十位之間留了一點空隙。然后,從“銀行”拿來了量,開始對應數字擺量:小男孩擺數字1至9的量,從數字6開始,后面的數字卡都會往下挪一點。小女孩在擺放10至90的量時,從50開始將數字板往下,往左邊進行了挪動,放下了相對的量。在擺百合千的量時,他們又將數字卡往左邊移動,才放下了相對應得量。 接著,小男孩拿出了數卡2000、500、60、7,將這四張卡片疊在一起,開始讀數:兩千五百六十七。小女孩也拿了四張數卡:2000、200、40、5,將四張卡片也有序的疊放在一起,讀作:兩千二十五四。小男孩說:“應該這樣讀:兩千兩百四十五”。小女孩說:“是嗎?”“是的,我這個已經練習很多次了,都掌握了”,于是小女孩跟著小男孩讀數,結束后一起將教具放回工作柜。 在這個故事中,你是否奇怪:老師在哪里呢?當孩子操作出錯時,怎么沒有進行引導呢?而是讓孩子自己在擺弄,那會正確嗎? 在蒙氏教室中,孩子們操作的教具是否正確,不需要老師一一進行判斷,每一件教具都有自身“錯誤控制”。孩子們在操作的過程中,就會獲得相關的信息,提醒孩子們自我調整方法,順利完成工作。 在教室中,老師不是唯一的示范者。小伙伴之間的合作,會擦出更多的“火花”,他們會相互提醒,相互辯論,相互學習。這些都是他們親身體驗,獲得了最直觀的信息,這才是記憶最深刻的。 在蒙氏環境中,各個區域本身就是具有層次的遞進關系。 孩子初入蒙氏教室時,生活區最吸引眼球的各項工作首先煥發起孩子們的熱情。在這個區域,他們能夠獲得照顧自己和環境的各項能力,并且同時提升專注力、秩序感、協調性和獨立能力。 隨著對生活區的熟悉,教室里的感官區工作便隨后得到展開。緊接著,語言活動區如影隨形,滲透在孩子們的每日生活中。數學區的工作更是基于感官工作的鋪墊才得以順理成章地進行,而文化區域的各項工作也在恰當的時間露出自己的“廬山真面目”。 隨著孩子們對五個區域的“工作”越來越駕輕就熟,我們就會真正明白蒙特梭利女士說的那句話:我聽過了,我就忘了;我看見了,我就記得了;我做過了,我就理解了! 寧波鄞州赫德實驗學校簡介: 寧波赫德成立于 2014年9月,是一所放眼世界、融合中西、面向未來的高端民辦實驗學校。赫德旨在為中國家庭提供全方位、創新式、國際化基礎教育,探索雙語環境下的融合創新模式。學校植根中國傳統文化、讓學生成為中華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優秀傳播者的同時,整合優質教育資源、吸納創新教育理念,幫助孩子通曉世界、建立跨文化的適應力及協作力,成為明辨篤行的全球英才。學校開設幼兒園及小學到中學的十二年一貫制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