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市平喆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發展生姜種植助力村民增收“農人惜春栽種忙”。時下,天氣逐漸回暖,正是生姜種植的最佳時節。在四川省江油市厚壩鎮的種植現場,只見數十名村民熱火朝天的在田地里,耕地、挖溝、入種、施肥、蓋土,各項工序有條不紊。 在基層農村,鄉村振興如何破題?厚壩鎮以傳統農業為主,約80%的青壯年在外務工,鎮集體經濟收入單一。江油市平喆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何代平在接受采訪時說到:四川省處于盆地地區,我們應該立足這本地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著眼全產業鏈培育,建設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綠色生產基地,大力發展種植產業。 生姜適應性強、好管理、產量高。農歷三月栽種,九月長成,六個月生長期。每年一種一收,經濟效益比傳統農作物高很多,市場前景好。但是當地老百姓一直都以自種自收自賣的形式,沒有規模性,導致生姜出產總是賣不出價,常年在做建筑相關行業的何代平就一直在琢磨如何改變這種情況。 2012年何代平開始考察厚壩鎮及周邊的土地地形,挑選優質的生姜苗進行試種,研究種植技術,進軍生姜種植產業。 江油市平喆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何代平總計投資近200萬,在厚壩鎮萬壽村、香水壩村及小溪壩人民村總共流轉土地800余畝,主要用于生姜種植。何代平說“厚壩鎮水資源豐厚、土地肥沃,非常適合種植生姜。土地流轉一年,每畝地給到當地老百姓為700元。當天簽合同,當天給錢。讓荒著的地用起來。”這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還能增加當地農戶的經濟收入,因此當地老百姓非常積極的配合工作。”生姜種植產業發展也更加“順風順水”。 何代平還專門聘請來了當地10多名經驗豐富的老“姜農”。他們不僅做好前期種植,還對當地村民進行栽培技術指導。教會村民種植,實現以后走‘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據何代平介紹,除了技術栽種工,生姜種植每天還要日常的管護等員工,這切實的解決當地200余人的務工問題,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并實行當日工資當日結的管理模式,提升當地居民生活幸福感。 經過8年時間的積淀,何代平除了生姜種植外,流轉土地還種植土豆、青菜、小麥,實現一份土地,三份收入,提高當地經濟收入。并引進專業化設備,使用“機器+員工”結合形式進行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促進產業結構機械化、多元化、信息化。 何代平給記者介紹說:現在生姜每年年產值能達到600-700萬。對生姜銷售,何代平有著自己的打算,未來除了對周邊城市的應季的鮮姜供應市場外,還計劃走出去,利用現在線上網絡平臺,及線下活動,打造自己的品牌生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