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聞網9月11日訊】2019年9月10日,隨著漢服的復興,越來越多的人能親身接觸到漢服了,網友說:“街上看到好多穿漢服的小姐姐小朋友了,現在的年輕人真有意思,哪像我那時候只有做作業,沒有這么多活動”。就連小孩子也不甘落后,穿上了漢服呢。今天,記者邀請了曹縣盛吉茂服飾有限公司旗下的品牌永夢恒潔的專家為大家介紹一下漢服與孩子穿什么樣的漢服最好看。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的傳統服裝。 漢服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永夢恒潔的專家表示,大家都知道幼兒都是非常嬌小并且可愛的,所以在漢服的選擇方面,也要在一定的程度上面表現的出來幼兒天生的那種非常活潑開朗的性格。 對于女孩兒來講,襦裙就是一款非常適合的選擇,因為襦裙本身就體現出來女子的活潑和俏皮,所以說在女孩兒的選擇上面,襦裙是一款非常不錯的漢服的選擇。 那么如果家長希望給幼兒打扮的是一種非常文靜的感覺的話,那么就可以嘗試其他的款式。比如襖裙之類的款式。 襖裙,是對古代漢族女子上身穿襖,下身穿裙的統稱。裙襖著裝,從唐代開始就有衣物疏記錄,一直到民國。現代一般談論襖裙時候指的是明代的裙襖著裝。 漢服中的“襖裙”一般指的是明制襖裙。因清代襖裙逐漸滿化,漢服體系不包括清代襖裙。 曳撒是蒙古族發明服裝,全名為曳撒質孫袍,元朝人對于穿著曳撒有著詳細的宮廷禮儀規定。寓意為蒙古帝國的牧民袍服。游牧民多喜歡穿著此類服裝放牧。 明朝的曳撒又稱”衣色“”一色““一撒”,發音承襲自元制。在明早期仍多稱呼斷腰袍為質孫,并且依其主要特點作為內廷侍衛服飾;明朝后期曳撒的使用范圍逐漸擴大,款式也不斷變化,并且和傳統漢服融合、最終成為漢民族服飾的一部份。永樂以后曳撒的稱呼逐步增多,窄袖也逐漸變為琵琶袖。 兒童穿著漢服的樣子實在可愛,模樣俊俏惹人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