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些年來,關于新中式家具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息,也涌現出了一些優秀的作品。9月上海展期間,長期關注對新中式家具領域的許美琪教授給我們發來了他的最新思考。
同時值得恭賀的是中國國際家具展期間,許教授被中國家具協會授予了中國家具行業個人最高獎的“中國家具行業卓越貢獻獎”。
在本次上海國際家具展上,與諸位家具學界的同仁相遇,交流和切磋了“新中式”家具的一些理論問題,激發了一些思想的火花。
雖然它們只是一些理論的浮想,還不是系統的理論,但也許這些零星的思想火花能拋磚引玉,給讀者帶來某種啟示。
?
更重要的是,希望能通過設計界的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在我國家具界逐漸建立起一套中國的現代家具理論,來指導家具設計的實踐。
- 家具設計應從更博大的人文和歷史背景上考量和研究,從中尋找它的源流,而它的最后流向是家具設計的現代性,即適應現代工業文明和全人類審美中的共同價值取向。
- 明式家具之所以達到古典世界的家具巔峰,其秘密之一是傳統中國的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因為這個制度的設計是為皇家服務的,包括手工業,精致得不得了,它主要不是為市場服務,不是為大眾服務。主要需求來自于宮廷的訂貨,最精致的產品都是獻給宮廷的。宮廷的需求大得不得了,再加上它周圍的上層權貴之家,可以養活這些手工業。所以整個制度就是這樣設計出來的,形成了這種士大夫文化。西方在封建專制時期也是如此,法國的巴羅克、帝政式;英國的攝政式(Regency)就是相似的案例。
?
- 中國人的審美情趣中兩個微妙的元素:一是“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在內斂的表象下有一種靈動的張力;二是在壓抑之中,有一種飛揚的追求,《梁山泊與祝英臺》小提琴協奏曲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種藝術追求。但它們更多是表現在民俗文化之中的,因此我們需要更多地從民俗文化中來發掘這種傳統資源。傅雷先生在1962年3月14日寫給二兒傅敏的信中說:“中國舊文化的兩面性。又熱烈又恬靜,又深刻又樸素,又溫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這是我們固有文化中的精華,值得我們自豪。”說的就是這種人文特點。
?
- “新中式”家具設計當前的突破口在“剪掉”頭后上前清的辮子,要更具有現代性的特征,即一是在造型、尺度、結構和裝飾上要適合現代大眾的審美需求;二是能以工業化方式規模化生產。后者在當前更要以“大規模定制”的理念來理解和實行這種工業化生產方式。(來源:美國今日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