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群人用青春書寫的故事。 7年,他們,一年一年播下夢的種子。過去從未間斷,未來仍將繼續。 “老師,我們很想您!您寒假教我們唱的歌我一直都記得。老師老師!我來幫你拿行李!”一群孩子迎著毛毛細雨站在村口,熱情地迎接這支來自古都西安的大學生實踐團。 7月上旬,長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春暉助學實踐團迎著“三下鄉”的風帆,在校團委和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資助指導下,再度出征,7年來他們勇擔時代重任,堅持回饋社會,以“因渭有愛·筑夢黔行”為主題,發揚“奉獻、友愛、互助、成長”的志愿者精神,開展公益助學活動,助力鄉村振興。 長安大學春暉助學實踐團隊至2013年暑假組建以來,7年間無論寒暑教育扶貧助學活動從未間斷,1000余名大學生志愿者,40多個分支團隊,40多所中西部地區邊遠鄉村學校,他們的足跡遍布貴州、云南、四川、甘肅、山西,累計幫扶助學鄉村留守兒童等中小學生51000余人。 今年暑假,來自全國各地多所985、211高校的上百名學生報名參加,經多輪面試篩選,最終23人通過招募選拔和培訓加入助學實踐團畢節分隊。7月他們第4次來到貴州省畢節市熊家場鎮川硐小學。 綿延的陰雨,蜿蜒曲折的山路,都不能阻擋實踐團成員對助學生活的期待。經過近24小時的車程,實踐團一行來到支教地點川硐小學。“大山里的孩子,求學之路很坎坷,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大山哺育了我們,現在該輪到我們來回饋大山。7年如一日,我們一路黔行。”實踐團隊長劉雨婷這么說。一次又一次的奔赴是我們的誓言,一載又一載的堅持是我們的信念,一股又一股的汗水是我們的青春,一路又一路的黔行是我們的信仰。 當日晚,實踐團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川硐小學校長曾淞老師到場。首先,曾淞校長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在與實踐團成員的交談中詳細介紹了川硐小學的基本情況與特點,并對助學過程中相關工作進行指導安排。隨后,隊長對本次實踐活動的工作、生活、安全、衛生等四個方面進行詳細說明,強調了規范化管理和安全教育引導的重要性,并對實踐工作做出相關安排,希望各負責人明確各自的職能并落實具體工作。 三尺講臺展青春風采,擔當時代責任,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團成員將全身心投入到接下來為期二十天的助學工作中去,他們將以川硐小學作為長期支教點,發揮當代大學生智力優勢,并致力于形成一個有規模,有針對性的教育模式,帶動當地教育水平穩步提升。(陳光澤、劉雨婷) 助學實踐團出征。 助學實踐團到達川硐小學 實踐團成員和學生一起出操。 送孩子回家。 耐心細致地給留守兒童輔導作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