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由添信資本、添信學院和添添主辦的2018添信中國新資本論壇暨添信并購汪年度論壇在京舉行。騰訊公司副總裁馬斌、華蓋資本董事長許小林、IDG資本合伙人王嘯、建設銀行總行投資銀行部副總經理魏巍、工商銀行總行投資銀行部副總經理程斌宏、中國銀行總行公司金融部并購貸款主管劉超、華泰聯合證券董事總經理勞志明、鼑暉投資董事總經理李磊等出席論壇并發表主旨演講。 添信資本總裁、添添創始人陳永表示,資本市場是最有效的促進創新的金融市場,這個已經被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金融體制比較所證明。國家在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只有理解現代經濟的核心驅動力,只有理解資本市場對于創新的核心促進作用,才能理解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綱要中提出來的市場核心改革目標: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作為市場機構,我們可以表達得更為超前一點。我們認為,中國正在走向、而且也應該走向、并且也必將走向資本市場為中心的金融體系。 在資本市場改革方面,他表示:資本市場怎么改,如何推的建議很多。改革時機的選擇往往決定成敗。要堅定的在市場底部區間推動改革,特別是市場底部將向上轉折的區間推動。因為今天的改革很難不再損傷一部分人,在市場底部而且向上的區間中,有足夠的收益空間,可以讓受損的人也得到照顧。 關于如何看待改革成果,陳永表示:我們也要平常心看待改革成果。即使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都極大了促進了民營企業的發展,促進了創新。科創板就是新的增量,科創板同時注冊制試點就是雙軌制。推CDR時我們就提出了資本市場的雙軌制,我們說可以先在CDR企業范圍內試行定向注冊制,后來媒體演繹成定向邀請制。那我們今天,在科創板也是要做定向注冊制。這種改革,我們期望它有很好的結果。即使不是那么如意,它也依然充滿意義。 以下是陳永演講全文,經編輯有刪減: 馬上要進入2019年,站在這個點上,我們總結過去,展望未來。 今年大家的格局、視野應該都得到了明顯提升,因為今年是大家這10年來最關注宏觀經濟、關注國家大勢的一年。在后面諸位大咖展開分享討論前,我先鋪墊下,把一些大的問題的思考先跟大家做個報告。 資本市場的地位問題。 在講資本市場地位的時候,我們要討論下資本和創新的關系,資本市場是最有效的促進創新的金融市場,這個已經被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金融體制比較所證明。國家在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只有理解現代經濟的核心驅動力,只有理解資本市場對于創新的核心促進作用,才能理解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綱要中提出來的市場核心改革目標: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 10月份,國務院金融穩定委員會進一步提出了一個新的說法,發揮資本市場的樞紐功能。樞紐功能,往小了說,是市場情緒的集中體現;往大了想,是市場中樞。 作為市場機構,我們可以表達得更為超前一點。我們認為,中國正在走向、而且也應該走向、并且也必將走向資本市場為中心的金融體系。 很多朋友會問,那銀行怎么辦?我們可以看到,所有銀行都在設立理財公司,大家都知道我們經歷了十年快速的存款理財化。這就是銀行體系參與資本市場的基本方式。以后幾乎所有大銀行,都將會是新型銀行,資本市場業務將占據相當權重。 然后是,資本市場的改革問題。 我們對資本市場充滿信心,對注冊制長期實現前景也充滿期待。但現實很骨感,01年就講創業板,到04年推出中小板,09年推出創業板,12-13年改革新三板,15年要推戰略新興板,18年上半年要推CDR。新三板目前受傷嚴重,中小板、創業板除了規模小點與主板并沒有顯著區別。其他如戰興板、CDR則胎死腹中。 科創板和注冊制試點,能不能實現我們的目標和期望?我相信大家心里有很多問號。 資本市場怎么改,如何推的建議很多。改革時機的選擇往往決定成敗。要堅定的在市場底部區間推動改革,特別是市場底部將向上轉折的區間推動。因為今天的改革很難不再損傷一部分人,在市場底部而且向上的區間中,有足夠的收益空間,可以讓受損的人也得到照顧。 同時,我們也要平常心看待改革成果。即使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都極大了促進了民營企業的發展,促進了創新。我們一直擅長做增量改革,一直擅長做雙軌制。那科創板就是新的增量,科創板同時注冊制試點就是雙軌制。推CDR時我們就提出了資本市場的雙軌制,我們說可以先在CDR企業范圍內試行定向注冊制,后來媒體演繹成定向邀請制。那我們今天,在科創板也是要做定向注冊制。 這種改革,我們期望它有很好的結果。即使不是那么如意,它也依然充滿意義。先不說增加了更多上市企業類型,試想,如果上交所在科創板上做了些注冊制推進是有效的,深交所會放棄在創業板推出的努力嗎? 這樣一種雙軌制的增量改革,我們過去一直在做,只要我們堅持,堅持不懈,它終會有成就的一天。 再進一步的討論下資本市場發展改革與市場調控的關系。 自16年以來我們的各項規則就在大幅調整中,16年6月重組新規、17年2月再融資新規、17年5月減持新規、17年11月資管新規、18年1月質押股票新規。總體上,是限縮自由度。前兩個月,10月份開始,我們各項政策又有所松動。 完全理解這種規則調整的背景,16年的市場過于亢奮和不理智,18年的市場過于消沉。 市場的規則,肯定需要完善的,我們說資本市場的改革,落到具體上,就是規則的改進。所以修改規則本身,在哪個市場上都是需要的。 問題在于,我們應該基于什么理由來修改? 如果我們基于調節市場來修改,那市場規則一直處在變動中,這會對形成穩定預期造成極大的干擾。而資本市場為什么能促進創新,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能促進長期資本的形成,長期資本的形成需要長期的穩定的預期,如果穩定預期受到干擾,那必然會妨礙資本市場的功能和發展。 我們可以去查看下,像美國、香港等比較成熟的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的規則改動往往慎重得多。規則修改溝通期限也長得多。而且多數時候是往放松的方向去修改。08年類似的罕見危機才會導致規則限縮。 所以,我們不應該基于市場調節,而應該基于促進創新、促進市場生態的完善,去修改市場規則。 那會有人說,市場失控了怎么辦?過分瘋狂怎么辦?過分萎靡怎么辦? 市場調節有市場調節的方式方法。資本市場是配置資產與資金的地方,如果價格瘋狂,就進一步放開資產的進入,水多了加面。要避免去直接限制市場行為。今年原則這本書特別火,大家都看到Ray Dalio會講,在面對經濟萎縮時最忌諱通縮處理,而應該引入貨幣;同樣,在面對資本市場亢奮時,不應該去直接限制交易,今天的中國資本市場有個最大的優勢,就是還有很多可以放開的地方,可以放開引入資產。因為我們資產進入資本市場的路徑還遠遠不夠通暢。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放開資產進入,這都可以作為應對市場亢奮的首選策略。 如果市場萎靡呢,我們可以逐步放開一些管制,增強市場活力,靠增量收益來實刺激市場的活絡。在這方面,我們也有個獨特的優勢,就是我們的存量管制總體上是多了點。 舉個例子,比如我們的并購配套融資,11年底放開,25%;15年4月放到100%;16年重組新規取消借殼配套并限制了計算比例,18年10月計算比例略有放松。 從方向上說,配套融資這個政策應該完全放開,但是怎么放?我們建議在市場萎靡的時候多放點,市場亢奮的時候暫時不放或者少放。放了就不要輕易收。 這樣我們不以市場調節為目的,堅定的沿著促進創新、促進資本市場生態完善去推行改革,還能利用好市場波動來促進我們的改革。這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應該在市場的底部區間積極的推動改革、推動管制放松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