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牧放圖》。唐代韋偃原作,我們看到的是宋代李公麟臨摹的。全畫長上面這樣:這密密麻麻的是啥?全是馬,全是馬,全是馬——這幅畫長4米半,里面有1286匹馬,134個牧馬人。古代畫馬的人不少,畫得好的也不少,可是把1000多匹馬畫在一張畫里的,恐怕就這么一位。全世界可能也沒有第二位,一幅畫了這么多馬,大唐氣象啊。當初第一次看到這幅畫,真是倒吸一口冷氣??梢韵胂箜f老師是多么瘋的一個瘋子,又多么驕傲,才會這樣炫耀自己的畫技。臨摹者李公麟就不介紹了,宋代大師,他臨摹了這幅畫,也是夠拼的了。不過幸虧他臨摹,要不然我們還看不到這兩個天才+瘋子的杰作 2.都江堰水利工程,大三時,老師課上放了一部紀錄片,《世界遺產中國錄》之青城山與都江堰。當介紹到“二八分沙”、“四六分水”,我們一幫人簡直看呆了,要知道泥沙排放到現在也是世界性難題啊!2200年前就科學解決了?甚至把“人或成魚鱉”的蜀地,變成了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我真是怎么愛你都不嫌多啊!這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2000多年后還能繼續發揮巨大作用的水利灌溉工程。應該算是逆天的文物了吧! 3.小時候看百家講壇馬未都老師講過一種水器,叫虎子,大概長這樣:很顯然是作為容器使用的,但是根據推測有更具體的用途,叫溺器,說白了就是夜壺 。到也沒什么逆天的,不過敢做成這樣,膽兒還是挺肥的,畢竟要在老虎嘴里撒尿。馬霸霸當時講的特逗,他在一個鄉下人家發現這么一個寶貝,想收,人不賣。最后他買了倆新款的夜壺去跟人家換,也沒換成。人說:家里小孩半夜看不見這個還尿不出來呢! 4.楚國出土的道德經竹簡:這批竹簡是戰國時期楚國的,里面有老子道德經三組竹簡以及其他一些竹簡。也就說,這個版本的道德經是最接近老子所在年代的,查郭店版道德經與今本道德經,我們能看出來基本是一回事,然而文字上有不少不同。但不同的文本正巧可以提供證據來說明那種斷句是正確的。 5.建鼓:史料記載,“植而貫之,謂之建鼓”。也就是以一柱貫通鼓腔,豎立在鼓座上。建鼓底座作為樂器附件,用于承插建鼓貫柱,穩定建鼓。這件青銅建鼓底座高50cm、直徑80cm,由八對大龍和數不清的小龍相互糾結盤繞而成。每條大龍的頭、身、尾部均攀附數條小龍,龍身上嵌著綠松石。由于無數條小龍首尾糾纏,盤在一起,向上攀爬,給人既紛繁變幻又舒展開朗、生動有序的奇特感受。一個底座就這么復雜的工藝…放在現代,也算是真土豪的配置吧!能想象這些都是距今2000多年戰國早期的工藝啊??! 6.唐代古琴,歷經千年仍能演奏,常見樂器中,無出其右。出名的要數香港何先生收藏的唐琴九霄環佩;浙博藏琴彩鳳鳴岐;1.15億元成交的大圣遺音...唐琴即是樂器又是文物,傳承和延續千年之音,承載千年文人雅士的風情。流傳有序,舉世唯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