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絲征兆,在硅谷知名孵化器Y Combinator (以下簡稱“YC”)昨日舉行的一場媒體溝通會上,當主持人宣布:“接下來讓我們有請 YC 中國的首任 CEO……”,陸奇走了進來。 這場任命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與陸奇的新身份一同宣布的,還有YC正式入華的消息。作為在美國市場外展開業務的首個國家,YC 將中國視為全球化的第一站,而陸奇作為YC中國創始人、首席執行官以及001號員工,將負責從0到1地搭建起 YC 中國訓練營、孵化器、早期投資等創業扶持體系。 小米、拼多多、比特大陸……在歷經多個版本的去向猜測后,陸奇的選擇終于塵埃落定。有趣的是,翻看90天前的消息,陸奇的名字曾和 YC 有過微妙的聯系。 5月19日,YC 在北京清華園宣布了它的第一個中國項目——“Startup School 北京”正式成立。這是 YC 在中國落地的首場活動。作為硅谷最大的科技創業孵化器,2005年成立的 YC 以孵化出Airbnb、Dropbox、Stripe、Reddit 等明星公司聞名。 5月,YC 合伙人兼中國區負責人Eric Migicovsky 出席“Startup School 北京”成立活動。圖片來源:好奇心日報 盡管有“獨角獸捕手”的光環籠罩,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YC 的光環也造成一種距離感。小村資本合伙人吳笛就曾在知乎上以“硅谷下午四點半的歡樂時光與上海海歸年終舞會的混合體”來形容三個月前的那次活動。這讓 YC 在中國的首秀,更像是一場圈子里的狂歡。 而在 YC 入華的前一天,另一件事吸引了創投科技圈幾乎所有的目光。 5月18日,原百度總裁、首席運營官陸奇在任職486天后宣布離職,這也成為陸奇職業生涯中最短的一次任期——翻看陸奇的履歷,1998年加入雅虎后,陸奇用10年時間從工程師成長為執行副總裁;2008年,陸奇加入微軟,又在 8 年內成為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該職位也成為大陸華人在美國科技行業的最高職位。 在今天看來,三個月前接連發生的陸奇離職、YC 首秀,讓陸奇此時加入 YC 的消息有了些冥冥之中的意味。事實上,陸奇與 YC 早有淵源。 早在1998年陸奇加入雅虎后,就與當時雅虎收購的網絡商店應用程序 Viaweb 創始人 Paul Graham有過共事。2005年,Paul Graham 成立 YC,陸奇也作為雅虎代表,在 YC 哈佛大學的第一期暑期訓練營中發表致辭,通過 Paul Graham 引薦,陸奇也結識了 Sam Altman,后者為 YC 現任總裁。 陸奇的選擇 “陸奇是 YC 最想要爭取的那部分人。”Strikingly(上線了)創始人陳海沙對鈦媒體說。 2013年,以“10分鐘自助建站”的創意,Strikingly 成為首個 YC 孵化的中國團隊。在昨日的媒體溝通會上,陸奇也特別提到了Strikingly,稱其為 YC 孵化企業在中國落地的典范。 在陳海沙看來,YC 具備兩點特質,一種是“校友機制”,一種是“極客文化”。 成立15年以來,YC 已加速超過1900家初創公司,這些公司的總估值高達1千億美元,為了讓這些企業形成資源互利的生態,YC 一方面鼓勵所孵化企業在業務上相互合作,一方面創立“導師制(mentor)”,從外部找來風投、巨頭企業的負責人,以點對點的方式幫助創業公司盡快成長。 而在孵化企業的偏好中,YC有著濃郁的極客情節。諸如 Paul Graham、Sam Altman 等 YC 多位高管均為程序員出身,YC 旗下的技術資訊網站“Hacker News”也是硅谷工程師們的精神樂園。 在這樣的氛圍下,不論是落地活動,還是挑選 CEO,YC 都傾向于在校友內部尋求合適的人選。但由于 YC 孵化出的中國團隊極少,僅有Strikingly、渡鴉科技(2017年被百度收購)以及香港Teamnote等不到10家公司。 為了找到一個既具號召力,又能代表工程師文化的 CEO,YC 向陸奇拋去了橄欖枝。 “美國人并不清楚陸奇在中國的情況,他們只知道一點,就是陸奇是工程師,是 Hacker,這一點對 YC 來說非常重要。”陳海沙告訴鈦媒體。 Strikingly(上線了)創始人陳海沙 另一方面,陸奇在技術方面的背景,也符合了 YC 對孵化企業下一階段的定位需求。 在硅谷知名投資人、Fusion Fund 創始合伙人張璐看來,YC 最早孵化的企業還是以商業模式創新為主(比如 Airbnb),但不論是硅谷還是中國,創業趨勢已經逐漸轉為新一批的技術應用創新,包括硬件、生物醫藥等領域,但 YC 在這些領域的投資經驗與導師資源并不豐富。 “曾有醫藥領域的創業者告訴我,在他們進入 YC 后,分配到的導師卻是從事 O2O 領域的,這就存在創業者與孵化器資源 mismatch(不匹配)的問題。”張璐對鈦媒體說。 這也正是 YC 希望陸奇可以補足的板塊。 在昨日的溝通會上,陸奇也明確表示,依靠他本人在美國科技圈的人脈以及對中國市場的了解,在創業賽道的選擇上,陸奇會對人工智能、生命科學、未來城市、新農業等技術領域保持更多關注;在組建團隊方面,陸奇也會利用他的人脈,組建一支了解中國創業生態,可以為孵化企業提供本地化幫助的團隊。 “在美國有一個說法,叫:You get a job, not because what you know,but because who you know(你得到一份工作,不是因為你會干什么,而是因為你認識誰)。”陸奇談到。 YC 的難題 成為 YC 中國的001號員工后,陸奇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陸奇向鈦媒體展示了他的 PPT 頁面,上面寫著“投資、培訓、科研、公益”。 “短期和中期以這四點為主,我們希望能為中國創業者在投資、加速方面帶來很快能看到的效應。”陸奇對鈦媒體說。 根據陸奇透露,YC 中國將計劃募集一支人民幣基金進行早期投資,但規模與周期尚未透露。 發展早期投資是 YC 在美國能成長為頂級孵化器的原因之一,在硅谷,要想成為 YC 校友群的一員,大多需要接受 YC 用12萬美元(折合人民幣82萬元)占7%的股權條件,這讓 YC 在旗下包括 Airbnb、Dropbox 等創業公司成為估值百億的獨角獸后,也能坐擁膨脹數千倍的股權收益。 盡管陸奇并未公布 YC 中國基金的投資策略,但顯然,想在中國用不到100萬元換取創業項目7%的股權,幾乎不可能。 “YC自身’小額支票’的做法,打不中優秀創業者。”阿爾法公社創始合伙人,天使投資人許四請這樣表示。在他看來,硅谷先天充斥著大量個體天使投資人,而YC創始人Paul Graham起家的投資秘訣,就是在硅谷這樣分散的市場里把天使投資機構化,但這并不一定適合中國的投資環境。 另一方面,從資本到資源,中國創業者對投資機構的需求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在YC 成立的年代,互聯網領域尚未有巨頭存在,初創企業的競爭都是在一條水平線上;但現在諸如生物醫療、硬件一類的創業公司,在創立時已經有行業巨頭存在,初創企業不去和這些巨頭對接,會很難發展。”Crossover Hub創始人、Centregold Capital管理合伙人陳潔對鈦媒體說。 Crossover Hub創始人、Centregold Capital管理合伙人陳潔 Crossover Hub是與深交所上市企業中金環境合作設立的硅谷孵化器,旗下管理一支2500萬美元的基金Centregold Capital,主投方向包括環境、生物醫療和硬件方向。 成立一年來,陳潔主導投資了十余個相關領域的硅谷項目,他發現在環境、醫療等專業領域的創業者,對企業資源的需求要明顯大于單純的財務投資,有的創業者在選擇資方時提出的第一個要求就是:“是否能幫忙對接 XX 集團的客戶資源”,甚至有創業者為了客戶資源,愿意主動在估值上降價。 “YC 在這個時間點來中國,確實有點晚了。”陳潔對鈦媒體說。在他看來,YC的長處是國外的大公司資源與創投生態,這對中國企業出海會有極大幫助,但要想幫助創業團隊在中國進行本土化落地,國內相關的投資團隊、產業基金、孵化器早已遍地開花,YC 中國很難在短時間內形成壁壘。 因此在中國市場,陸奇需要花費更大的精力,深耕技術領域的產品與客戶資源,更需要與國企、政府重新建立聯系。這對于始終在雅虎、微軟、百度等大公司庇護下的陸奇博士來說,將會是一個更加復雜的局面。 從0到1建造一個屬于 YC 的中國生態,這是陸奇在職業生涯末段的最終賭注。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陸奇曾坦率表示:“我馬上要57歲了,我要考慮的是,自己接下來的5年到10年,能成什么事情?” 在昨日陸奇與媒體的溝通會結束后,鈦媒體見到了陸奇的夫人與女兒。幾分鐘前,陸奇在致辭的最后,特別感謝了他的太太和家人。 “我們有一半的時間在美國,他去哪里,我們就跟到哪里。”陸太太告訴鈦媒體。很顯然,為了遷就陸奇的工作,他的家人也隨其輾轉中美兩地,這也讓陸奇“去 YC 退休”的傳言不攻自破。 不遠的地方,陸奇被媒體環繞在舞臺中間合影留念,在陪同人員的催促下,陸奇走下臺,和夫人女兒一起走出會場,他們即將搭乘今晚的飛機回到美國,在人群的簇擁中,這個瘦小的男人很快便消失不見,等待他的會是怎樣的旅程,沒人知道。(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蘇建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