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跳一跳、損友圈、歡樂斗地主紅極一時,微信小程序再次迎來小游戲的高峰,基于Google AI神經網絡生成的“猜畫小歌”刷爆朋友圈,一大波“靈魂畫手”上線。 上次谷歌AI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還是阿法狗和柯潔的人機對弈,如今猜畫小歌作為微信上線的首類應用程序,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獲得強烈用戶反響,可見谷歌技術和產品的魅力,但更核心的是谷歌曲線返華的意圖。 自2017年以來,谷歌積極接觸中國,而從其舉動可以看出和騰訊聯系密切,無論是達成專利還是借助微信生態避開政策限制,國內AI技術進展和龐大市場已經令這個互聯網巨頭焦躁不安。不過反過來想,這對于微信小程序也不無好處,破除“用完即走”的魔咒能否借助巨頭及其技術? 谷歌曲線返華只能靠微信小程序? 如果回到2010年,谷歌大概不會再選擇以一種強硬的姿態,結束與中國的關系,那么如今的返華之路也不至于令其如此謹小慎微。 只可惜這世界沒有后悔藥,在遠離全球最大的安卓智能手機市場八年之久后,望“墻”興嘆的谷歌實難放棄AI帶來的機會,尤其是考慮到AI商業落地迫在眉睫,以及技術人才的儲備。當然,谷歌選擇以AI開道中國確實是明智之舉,但外部中美貿易關系沖突再起,內在谷歌行動的每一步依然受限,這種情況下,谷歌AI商業化如何滲入國內市場是最大的問題。 單純從產品入華的角度來講,谷歌最迫切需要解除的就是應用商店的渠道。今年5月,谷歌推出ARCore 應用程序,通過與小米、華為、三星等硬件制造商合作,繼而獲得推廣,與此同時,谷歌文檔管理應用Files Go也進駐小米等多個國內第三方安卓應用商店。由此可見,Google Play被限制使用,谷歌只能依賴國內碎片化的安卓下載渠道。 但目前來看,先前的幾款應用程序并沒有引起多大的市場反響,一方面是Files Go等產品更偏向工具型應用,另一方面顯示出硬件制造商的渠道所起作用不大。用戶活躍度最高的360手機助手、騰訊應用寶以及百度手機助手,均未上線谷歌產品。 應用商店被鎖,曾經立意取代APP的微信小程序顯然就成了最合適的入口,這或許就是為什么谷歌首款AI應用選擇以小程序形式出現的原因。事實證明,微信的社交裂變和國內用戶對AI概念轉移到應用的興趣,使得谷歌AI戰略看似多了一條切實的渠道實施,這是否意味著借勢騰訊海量的用戶基礎,谷歌可以繞過相關政策的限制? 現在來講還為時過早,畢竟“猜畫小歌”只是谷歌AI落地國內的敲門磚,但長久來看,若其技術只能在微信小游戲上小試牛刀,且不說商業變現的問題,淪為用戶娛樂的場景絕非谷歌之意。更何況,若是谷歌AI產品的入口為騰訊把持,這對一個巨頭而言是更大的制約。 其實,雖然谷歌入華心切,急需獲取用戶的渠道,但對微信小程序來講,一個AI技術巨頭的進入不只是貢獻了一個爆款小游戲,其后續價值可能在于能否幫助小程序提高用戶留存或粘性。換句話說,如果強大如谷歌都無法讓用戶走了再來,是不是意味著小程序再難解決這一硬傷? 谷歌能否破除小程序用完即忘的魔咒? 2017年1月9日張小龍在小程序誕生之日表示,小程序的核心理念是“用完即走”,今年基于小程序的現有狀況,他再次回應,用完即走其實還有下半句話,“走了還會回來”。但如何重新喚醒用戶、讓其再來,張小龍并沒有說。 阿拉丁小程序統計平臺顯示,2018年6月小程序的用戶平均日留存率相比2017年11月有明顯的上升,其中次日留存率從13.2%上升到了25.5%,7日留存率也從3.1%上升到了13.5%。這得益于諸類小游戲的上線,小程序TOP 200榜單中,小游戲6月份占比為37%。 但是隨著爆款游戲短暫活躍后陷入低潮,小程序用戶存留的硬傷最大程度地暴露出來,即使小游戲接連不斷地支撐用戶活躍,可商業模式的難以為繼,也使得整個小程序很難形成具有商業價值的閉環生態。而與分散的開發者或線下服務商相比,谷歌不同,不同在于技術和目的。 谷歌迫于政策限制很有可能繼續依靠微信小程序的渠道,基于這一前提,通過“猜畫小歌”和過往微信上的爆款小游戲做個對比,可以發現,谷歌給微信小程序帶來的試水價值可能存在兩點: 其一,谷歌AI的技術儲備,如果能保證創新性應用程序的開發保持一定頻率,久而久之,用戶是否對谷歌形成類似品牌效應的有效粘性,這是一個可以預期的結果。就比如猜猜畫畫這類的游戲,背后由Google AI的神經網絡所驅動,該網絡源自全世界最大的、囊括超過 5000 萬個手繪素描的數據群。 谷歌利用這一數據群所做的不只是識別,前段時間推出的AutoDraw,能用機器學習技術將個人涂鴉轉化為藝術品,這是在猜測出靈魂畫手所畫物品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因此,產品更迭換取用戶“走了再來”,并非不可。 其二,小游戲之所以生命周期短,在于其玩法單一、休閑,也無氪金需求,簡單來講其實就是用戶用以kill time的娛樂方式。但谷歌小程序的核心目的是讓用戶體驗AI,這兩者的不同決定了產品設計有所區別,后者圍繞AI落地顯然更容易創造出復雜且影響力強的應用程序。 畢竟國內對AI概念的普及較早,谷歌這個時機進入國內,恰好承擔了AI切入現實的部分責任,一旦出現現象級產品,用戶認可度急劇攀升的情況下,喚醒用戶的幾率會更大。 不過,這一切的前提都建立在國內政策的放松上。 共贏還是同輸,取決于微信生態的平衡 近幾日,拼多多上市的消息再次引爆話題,外界紛紛質疑這個在微信生態上崛起的電商小巨頭,能否撐起高達200億美元的估值。但不可否認的是,拼多多的成功更印證了微信社交流量的商業價值,如今小程序占據微信生態的核心,其價值的驗證或許意味著機會。 最近第三方服務商即速應用發布了一份《2018年小程序生態進化報告》,顯示電商小程序在微信體系內營銷導流價值尤為突出,各類電商小程序在2017年Q4和2018年Q2階段出現流量暴增現象。其中時尚電商相比2017年Q2流量擴大近60倍,跨境電商小程序成為僅次于時尚電商后流量增速最快的類別。 相比工具類或內容類小程序,電商小程序之所以導流效應更大,主要是用戶更容易形成即看即買的習慣,同時微信的扶持也令電商小程序更有優勢。雖然黃崢極力否認拼多多與騰訊的關系,可用戶自身體驗的降低有目共睹,他們對拼多多誘導分享、模板消息頻繁提醒等問題的吐槽也越來越多。 不過微信扶持的效果顯而易見,由此在谷歌和騰訊關系日益增進的情況下,其小程序是否也可以通過特定幫助來提高用戶的存留,微信小程序也借此擺脫“過把癮即死”的質疑。 比如形成對谷歌AI小程序的特定模板消息提醒,借此及時喚醒用戶的關注,依賴谷歌的技術背書,很有可能會吸引用戶“用完再來”。除此之外,在小程序的運營中,如果能夠引導用戶生產UGC,引入社交關系鏈,也將大大提升用戶粘性,提高留存率。就像這次的“猜畫小歌”,其使用的結果就是產生UGC,如果加以利用或許會起到提升活躍度的效果。 當然,騰訊對于微信生態聲譽的保持,難免與之相沖,因此這都要取決于騰訊如何去做。但有一點不得不提,谷歌進入微信小程序雖說只是個開端,但這代表著巨頭技術加盟帶來的機會,谷歌AI小程序倘若依舊不能打破“用完即走”的弊病,很有可能說明微信小程序始終無法形成閉環生態,更遑論構建另一個“微信”了。 AI從概念進入現實,無論誰是引導者都將推進行業的進步,騰訊在這方面同樣野心勃勃,借助谷歌返華的時機,或許受益的不只是微信小程序。 歪道道,獨立撰稿人,互聯網與科技圈深度觀察者。同名微信公眾號:歪道道(wddtalk)。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