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來聊一部我很喜歡的老片,1991年4月15號上映于香港的《跛豪》。 它曾經打敗了徐克的《黃飛鴻》和吳宇森的《縱橫四海》拿下了第1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影片,影片的出品人和制作人麥當雄也憑借此片開創了港片的一種類型模式,即梟雄片。 梟雄片是指以江湖梟雄為對象的傳記片,集聚犯罪、劇情和警匪元素于一身,另外多有港片所特有的插科打諢,甚至是情色場面。 梟雄片盛行于20世紀90年代中上期,梟雄的角色多以黑幫大佬、警界探長為主,這些人黑白兩道通吃,活得快意恩仇。 這類電影不強調切合真實卻令人浮想聯翩,是那個年代香港影壇特有的產物。 《跛豪》是這個類型片的開創者,也是集大成者。 它的故事原型是香港70年代的大毒梟吳錫豪,其實影片上映時,吳錫豪尚在服刑,《跛豪》的故事主干取自吳錫豪的真實經歷,在情節、人物上又有太多演繹,所以在片頭有一段致歉聲明: “本片拍攝時,未經吳錫豪先生同意。如片內有模仿影射等情節,實屬巧合。” 《跛豪》算是香港最具史詩氣質的黑幫片,被人評價為是港版《教父》,雖然略有夸張,但足見這部電影的誠意和氣勢。 影片講述了饑荒時期從內地逃往香港的吳國豪,是如何一步一步從難民成為只手遮天的大毒梟,在時間節點上也大致分為兩部分: 草莽英雄因時勢起,也因時勢落。 在我看來《跛豪》最成功的是對于人物的塑造,以吳國豪為中心,發散出來了一群人物,可它在兩個小時的時間內,幾乎完美地把每個人的性格、好惡、成長和轉變都刻畫的真實可信。 而且編劇蕭若元極擅長寫人物,每個人物用寥寥鏡頭就能彰顯出性格。 大饑荒年代下,每個災民的眼神都是虛弱和無助的,只有阿豪炯炯有神,所以即使他還是個在后廚幫忙的小嘍啰時就敢說“我們一生下來就是要做大事的”。 阿豪的對手肥彪出場時就是囂張跋扈的存在,面對阿豪主動的伸手示好并不回應,他從骨子里就瞧不起這個所謂的同鄉。 當然,他后面也為自己瞧不起阿豪而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阿豪的老婆出場亦是如此,相比于別的女性形象或者妖艷或者懦弱,婉茵一出場就是潑辣干練的樣子,能開大貨車,也能教訓“狗男女”。 而阿明和媚媚這對“狗男女”的形象則更鮮活,一個永遠泡妞比天大,一個風騷入骨,他們在電影中的作用也不少,除了展示奇技淫巧,更是香港電影癲狂性的一種展示。 寫出這樣戲的編劇蕭若元人稱“蕭才子”,早年間在電視臺做編劇時就有過一把轉椅穿梭兩間辦公室同時審閱時裝及古裝劇,這一令圈內人皆為驚嘆之舉。 麥當雄旗下幾乎所有的精品電影都是出自于他手,題材橫跨黑幫、寫實、奇情、武俠、法庭等。 這部《跛豪》也為他贏下了一座金像獎最佳編劇的獎杯。 蕭若元 《跛豪》用一部影片刻畫了一個時代,在香港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之前,官員腐敗,黑道猖獗,誰更狠,誰就能成為江湖霸主。 阿豪的一路打拼離不開機會和識人,結交文化屆的朋友,收買警屆人物,前一秒還跟人家打得死去活來,后一秒就成為了同生共死的結拜兄弟。 這一幕阿豪對著被打碎的鏡子繼續刮胡子的樣子其實也預示著他的未來,看似風光無限,其實裂縫已經黯然滋生了。 前期的吳國豪精瘦干練,發際之后的他變得肥胖,這種肥胖帶來的是霸氣和穩重,呂良偉也為了這部戲一個月增重了20公斤。 一個亂世中崛起的人物注定要結束在亂世中,香港廉政公署成立后開始大力度打擊犯罪,但此時的吳國豪還沉溺在誰狠誰就是老大的美夢中,并不能及時的上岸或脫身,他自以為的剛剛開始其實已經是窮途末路了。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用狂放混亂的底色,襯托出一個飛揚跋扈的人物和一個混亂無序的大背景。 那個年代有權利只手遮天的總華探長,也有人大言不慚地說出“我們警察的責任就是保護白粉安全出售”,這些人和阿豪一起在瘋狂中走向了滅亡。 《跛豪》的史詩感就來自于它的敘事線索龐雜但絲毫不亂,放出去的線最后都能收回來,沒有什么廢戲,幾乎每一場戲都是一個大故事。 就以最后阿豪的倒臺來說,僅用了6場戲就達到了銜接順暢、一氣呵成的效果。 一是阿明因為看到自己信任了數十年的豪哥殺死了兄弟之后落荒而逃,二是阿豪的親信送走了妻兒,三是阿明成為了警方的污點證人。 這三場戲都是在為最后的大戲打造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質,有些人已經感知到時代變了,但阿豪卻還沒有。 第四場是親信勸說阿豪趕緊收山,但他依然固執的認為這還是自己的時代; 第五場戲緊接著就是警察帶著拘捕令上門了,這里抓住阿豪的龍哥是一個伏筆人物,他曾在阿豪發際之前救過他,卻也在之后親手終結了阿豪的梟雄生涯。 第六場戲則看似輕描淡寫實則濃墨重彩地結束了這個人物的一生,坐在警車里的阿豪輕聲問朋友“大蝦,我是不是醉了”。 其實此刻的他是最清醒的,他終于看清了形式,但遺憾地是已經晚了。 歷史背景和人物群像盡收眼底,《跛豪》拍出了這個人物的精髓之所在,那就是懂激流勇進的人多,但懂急流勇退的人卻太少。 最后故事又回歸到了“善惡到頭終有報”這個樸素的道理上,可謂是蕩氣回腸。 其實關于這個人物及其周邊的故事,很多電影都拍過,但在我心里,還是《跛豪》拍的最好。 《五億探長雷落傳》更像是華仔個人的一場專場秀,《金錢帝國》則是王晶頭重腳輕的投機之作,《追龍》顯露過一絲能比肩《跛豪》的氣質,但最終還是輸在了說教和匠氣上。 《追龍》 過了近30年再看《跛豪》,依然有種忍不住為之驚嘆的感覺,豐富的細節、緊湊的節奏、火爆的影像無不是它的魅力之所在。 可惜的是那之后幾年,梟雄片已經泛濫,但后續的故事水平和制作水平都跟不上它的發展,這個類型片也漸漸淹沒在了香港影史中; 連當時名聲卓著的制作人麥當雄都在1995年后北上內地經商,從此不問江湖事了。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