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工藝 ??百年傳承 ( 王宗師 —— ?始于18 29年) 王宗師創始人:王天和(又名王振發1793—1857) 王宗師傳承人:王立夫(字澤履,1858—1931) 王宗師傳承人:王秉乾(1916—1951) 酒鎮 同 名? ? 鎮因酒聞? 離開了茅臺鎮,就再也釀不出真正的“醬香酒”。 100多年來,生長于層巒聳翠之中的茅臺鎮始終以釀產舉世傳香的美酒聞名,不論是其的自然地理和水質土壤,本地紅高梁和微生物環境,還是其具有的釀造方式、釀酒文化,都成為不可復制的核心文化。也正因此,茅臺鎮,沒有大都市的喧囂繁華,卻獨有一份渾然天成的精致與安詳。 古酒新釀 匠人匠心 貴州王宗師酒業,座落于茅臺鎮7.5平方公里的核心產區。占地面積50000多平方米,與國酒茅臺同享得天獨后的自然條件,同宗同源,同工同藝。在茅臺鎮擁有四個大型恒溫藏酒庫、兩個恒溫封壇區,四個生產車間,窖池128多個,年產醬香型白酒5000多噸,老酒貯存量15000多噸。通過了HACCP國際食品安全體系認證和IS09001:2008國際食品質量體系認證,“中國酒都仁懷白酒企業100強”,現已發展成集自然生態、制曲釀造、教學科研、文化體驗、恒溫封壇等為一體的醬香白酒文化產業園。 宗師傳承 ??? 醬香流芳 1829年(清道光九年),茅臺村王茅醬香酒始祖王振發(又名王天和),在“天和鹽號”的基礎上,在茅臺村黑菁子(地名:茅臺觀音寺社區)創辦了“天和燒坊”,釀造“茅臺燒”(史稱王茅)以接待過往商賈,其清淡高雅的醬香韻味讓世人陶醉不已,當年的“天和號”產業遍布仁懷各地,家喻戶曉的善商王天和向朝廷捐贈了大筆銀兩作為賑災善款,道光皇帝為示褒獎,立召王天和進京面圣,王天和隨即帶上自家釀造的“茅臺燒”向皇帝進貢,道光皇帝飲后龍顏大悅,欽封“御酒”,并封王天和為“奉政大夫”,正五品,其“天和燒坊”釀造的御酒“茅臺燒”以獨特的風味獨領風騷,品質上乘已無人能及,素有“天下第一茅”之稱。 1879年(光緒五年),王天和后人王立夫與孫全太、石榮宵在“天和燒坊”的基礎上,創辦了“榮太和”(取每人名字一字之義)燒坊,由王立夫管生產、銷售,石榮霄管賬。沒過多久,孫全太在習水的生意顧不過來,便以石榮霄賬目不清為由要退股。孫全太退股后,酒坊遂改名為“榮和”燒坊。 1915年,美國舊金山慶祝巴拿馬運河開通,征集世界名優品參展,北洋政府農商部便想到了當年的道光貢酒,御酒“茅臺燒”。即令“榮和燒坊”生產的“榮和茅酒”(史稱王茅)和“成義燒坊”生產的“回沙茅酒”(史稱華茅),統一以“茅臺造酒公司”名義送展,因當時中國貧窮落后,產品一直無人問津,送展人員怒擲酒壇,于是瓶破天驚,香飄四溢,以致評委再經一系列嚴格評審后,“王茅酒”一舉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茅臺酒”的名字始于此。(摘自仁懷縣志384-385頁)從此,茅臺酒佩戴著閃亮的金牌帶著令國人無比驕傲的神韻與風采,讓世界一遍遍稱奇,陶醉不已。在茅臺酒文化城內有三位茅臺酒創始人的塑像,其銘牌上也清楚顯示:“王茅”、“華茅”1915年獲巴拿馬金獎,“賴茅”1941年創建,與1915年巴拿馬金獎無關,可見,王茅是當之不愧的醬香酒始祖。 1951年,國家并購,罰沒了“榮和”,“成義”,“恒興”三家燒坊,組建了國營茅臺酒廠。歷經了建國、土改等政治風云,興盛一個多世紀的“天和號”在歷史的煙云中逐步衰落,而曾為國爭光,博取巴拿馬金獎的釀造秘法始終代代相傳。改革開放后,白酒市場興起,王氏后人為傳承百年王茅精神,再創王茅歷史輝煌,特創建“王宗師”醬酒品牌,不忘初心,續寫傳奇! 古法工藝 ?匠心傳承 王宗師嚴格遵循古法工藝和節氣來釀造! 王宗師百年工藝分制曲、制酒、貯存、勾兌、檢驗、包裝六個環節。端午踩曲,重陽投料。再經過九次蒸煮,八次攤晾加曲,高溫堆積、入池發酵,七次蒸餾取酒,釀造總耗時整整一年。取出原酒窖藏三年,勾兌調味,再貯存一年,然后檢驗出廠。從原料進廠到成品出廠,至少需要五年時間。 百年匠心 ?精品傳承 王宗師1829:創建天和 欽封御酒 王宗師1879:以和之基 共建榮和 王宗師1915:宗師之品 榮譽而歸 王宗師1951:三大燒坊 三茅合一 不負使命 ?? 再創輝煌 以堅守百年醬酒工藝為已任,創新的經營理念。展現品牌歷史文化傳承的核心競爭力,運用茅臺鎮7.5平方公里核心產區優勢。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匯智融資;以共創、共享的理念,集智創造。傳承王茅精神,不負使命;把握醬酒機會,順勢而上;匯集行業精英,續寫輝煌! 續寫佳釀傳奇,再創榮耀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