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世邦魏理仕及某公司曾發布過一份《2030年工作和工作場所》報告,預計未來10至15年間,中層管理員等12個工種或將消失。 有人不相信,中層管理作為承上啟下的人員,面對龐大的員工管理,怎么可能做到被取代? 時間已來到2020年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運營管理觀念的轉變,這些預測顯然已具備充分的可能。 以近年火熱的“新零售“為例,其就業特征已呈現2種趨勢:一是收銀員等低端就業崗位逐步被機器取代,二是傳統依靠管理人員經驗管理的模式被逐步替換,即大部分中層管理人員的工作可被替代。因為新零售所謂的賦能實質上是通過數字技術取代憑經驗做事的方式,提高效率,而其所創造的坪效收益也有目共睹。 回到勞動密集度高、深受人力成本之痛的物管行業,同樣也能擯棄經驗主義和節省中層管理員,最大的變化就是人工智能技術取代“人盯人“的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并節省人力成本。 人盯人模式需要被摒棄的現實,業內的巨頭同樣也已意識到,在日前萬科更名的發布會上,朱保全就提到,萬科希望未來的設備管理、人員的調度不再是需要人管人、人盯人的過程。 為什么中層管理的工作要被取代呢? 從人力成本方面,管理成本高企是企業亟需解決的問題。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全國平均工資數據顯示,中層及以上管理人員平均工資最高,是全部就業人員平均水平的2.12倍;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人員平均工資最低,是全部就業人員平均水平的80%。這個對比在物管行業的薪酬體系上尤其明顯,據2019年物業不同崗位工資數據顯示,中層主管平均最高工資可到7000元以上,而一線勞務人員平均工資最低只有2000多元。 從管理學方面,管理學家認為80%的團隊問題源自于平庸的管理人員。傳統物企的項目中層管理團隊主要負責排班、人員考核等工作,實際工作量并不飽和。且由于缺乏監管和管理過程的不透明,其在考勤、質量驗收等環節中權力較大,容易造成很多人為導致的疏忽與服務的不到位,影響效率和質量。 此外,放眼整個行業,人才稀缺和財務、成本結算復雜是各大集團項目運營中的兩大痛點。一方面,隨著管理規模、服務業務的不斷拓展,對人才的需求越趨強烈,2020年校招中各大企業各顯神通開啟搶人大戰,據克而瑞的數據報告,部分薪酬已達2萬起。大部分企業校招培養的管理人員不僅限于服務總部的人員,也有服務項目的專業項目經理。但如何保質保量及時地進行人才供應始終是業內人力資源的最大難題。 另一方面,人員結構復雜、數量龐大對薪酬結算、服務成本分配等帶來繁瑣程序,工資標準、工資等級、考勤記錄等均需一項項累計結算,效率不高且容易出錯。 而這些,都可通過人工智能強大的算法及學習能力去解決,其能夠用比人類更高速且精確的方式處理海量的數據和復雜的計算,并可為人類提供科學準確的決策輔助。愛物管利用人工智能高效的智能替代方式,通過工時還原大數據建模,通過系統實時自動計薪,實現了物管數據的線上化,服務計劃、人員效率及服務驗收等所有環節都可通過數據的形式完全清晰地呈現在用戶面前。這種敏捷實時的數據運營體系,比傳統物業更好的地保證了效率和質量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