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志剛 今年以來,國內家電行業整體呈現增速放緩的現象,尤其是電視領域,智能電視換機潮從去年開始就已經過去,再加上控制面板價格上漲,今年以來市場明顯出現供大于求的情況。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許多傳統家電生產企業也紛紛未雨綢繆,推行各種反周期舉措。 作為老牌家電企業的長虹自然也不例外,不過令人意外的是,最近長虹方面宣布,開始發力并布局無人機方面的業務,一時間,關于這一話題的討論也是議論紛紛,畢竟無人機概念火了這么久,長虹似乎從來沒有和它傳出過什么“緋聞”,如今卻突然擺出一副高舉高打的樣子,那么此次長虹發力無人機的勝算到底有幾分呢? 理想美好:“三大優勢”助力無人機業務“起飛” 人工智能技術的高速發展不斷催生著新的業務形態出現,無人機的興起正是基于這一大的時代背景。尤其是在智能手機進入存量市場的情況下,無人機也因此被寄予厚望,在應用場景方面也有著極大的想象空間,很多人也因此將其視作為智能硬件的下一個風口。 正如紅杉資本創始人Michael Mortiz 說的那樣:無人機是未來大勢所趨,幾十年后,無人機會像火車,汽車一樣普遍。 于是,人們對無人機的關注度逐漸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資本市場以及各類風投也都對無人機產業表示出了極大的興趣。越來越多的無人機領域里的創業者如同雨后春筍般的冒了出來。 就目前得到的數據,國內已有無人機廠商300余家,而這一數字在5年前,僅僅是個位數,這其中不乏一些實力強勁的玩家,譬如國內的大疆、小米等。對于“趕晚集”的長虹來說,發力無人機的優勢又有哪些呢?這筆者看來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根紅苗正”的制造業基因。 無人機制造毫無疑問屬于制造業,和造冰箱、電視以及其他家電的性質其實是一樣的,長虹能夠在電視、空調等主營業務以外不斷推行多元化戰略,本身也是基于制造業基因的相通。如今的無人機同樣也是如此。 制造業的本質是不僅僅是硬件的組合,而是規模制造和良好的供應鏈管理能力,無人機自然也不例外。然而如今行業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并不多,95%以上的企業大多從事的是組裝業務,缺乏自主研發能力。因此,對于長虹來說,雖說入局較晚,但其在制造業領域的雄厚積累,是很多行業玩家都無法比擬的。 事實也的確如此,整個無人機產業鏈具體可分為產品研發試驗、飛控系統開發、發動機等關鍵零部件生產、無人機整機組裝、無人機銷售、無人機操控培訓、運營服務業務等環節。后端的銷售與培訓暫時先不說,前端的制造方面產業鏈鏈條過于復雜繁瑣,各個環節的要求都非常高,很多企業都受困于供應鏈資源的整合,而這一點無疑是長虹的強項。 其次是強大的銷售渠道和品牌優勢。 很多新興企業可能技術實力不錯,在供應鏈關系的處理上也做得比較好,但缺乏銷售渠道和關系網絡,因而不少玩家轉而投向技術輸出。 但對于無人機而言,技術和制造是基礎,也是產業鏈上游的核心,但不能成為公司的核心商業模式。無論是做芯片、單點通用技術,還是組裝,這都難以持續且商業化程度不足,只能賺取少許的毛利,沒能參與到落地的階段,而且可替代性極強,無法做成很大的公司。 而長虹不同,深耕電視、空調、洗衣機等家電的生產和銷售工作多年,建立了龐大的渠道優勢,這也是絕大多數無人機創業公司都無法比擬的。 除此之外,無人機無論對于誰來說絕對是不折不扣的“新物種”,既然是新物種,無論是B端用戶還是C端用戶都需要這樣一個接受的過程,但如果是一個人們比較熟悉的品牌推出這樣的產品,可能更容易被人接受,目前無人機賽道的企業絕大多數沒有長虹這樣的品牌資源。 最后是穩定的主營業務作為支撐。 目前從事無人機研究的很多都是創業公司,但技術創新比如無人機領域,我們能預知的只是行業總有破冰的一天,總有大規模商用的時刻,但是要命的是時間上卻并不可期,我們沒有一個明確的時間表,因此砸錢成了無休止的一項工程。而且很不排除,如今風靡的無人機、無人車等到最后可能就如同VR、克隆等名噪一時的產業一樣,只是虛晃一槍,再度被沉寂。 因此,對于創業公司而言,最大的問題在于如何避免自己成為“早產兒”,如果幾年后,無人機長時間無法大規模商用,資本的熱情褪去,泡沫破碎,無人機領域的關門潮也就成為必然。 但對于長虹而言,則無需擔憂這個問題。因為對于長虹而言,家電領域依舊是自己的核心業務,有這一主營業務作為支撐,讓常虹也有足夠的底氣去做推到邊界業務拓展這件事。 未來企業的護城河一定是建立在多個堡壘之上的,傳統家電巨頭也應該做到與時俱進。就目前來看,無人機技術還未完全成熟,尚未突破瓶頸期,而長虹憑借自身優勢選擇無人機這一合適的風口進行布局倒不失為一次明智的選擇。 現實殘酷:盲目入局,業務“雞肋化”恐在所難免 誠然,長虹發力無人機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但現實情況似乎也不容其過于樂觀。除了長虹企業自身的一些問題外,還有行業性問題的存在阻撓業務的發展。 首先,行業已經呈現出寡頭格局的格局。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無人機市場需求預測及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中國無人機市場的前三名分別是大疆,零度智控,派諾特,其中大疆占據了市場份額的52.5%,零度智控占據了24.3%,派諾特占據了12%。 不難看出,寡頭壟斷的形式十分明顯,留給其他企業的空間其實已經所剩無幾了。 對于長虹而言,雖然前面我們列舉出了它非常明顯的優勢,但是想必其目標應該不是那些數不勝數的無人機創業公司,而是要與大疆等行業頭牌“掰腕子”。但如此看來長虹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而且大疆的先發優勢,包括行業口碑、行業形象、用戶心智等先發優勢是長虹需要考慮的問題。 其次,無人機過早進入寡頭市場,這其實也反映出了市場的“叫好不叫座”。 對于民用無人機而言,限制其發展的最大阻礙不是價格而是政策。 從用戶的角度來看,無人機的主要功能就在于拍攝出不同維度的照片。然而如今相關法律法規雖然還沒有進一步的明確,但可以確定的是包括我國在內越來越多的國家現在在逐步限制無人機的使用,因為由于無人機所引發的安全問題已經屢見不鮮了。 據了解,無人機的槳葉打到人可以輕松見血,甚至重傷。而且在不少國家,無人機也為治安和反恐管理帶來困難,也有不少普通用戶因為無意中出現違規放飛無人機的情況從而面臨著罰款甚至牢獄的懲罰。 除此之外,也的確還有一些人利用無人機做一些違法亂紀的事。如此一來,政府對無人機的管控注定是從嚴的,除非能夠發現很好的解決方法。這也導致人們對無人機的熱情也會褪去不少,民用無人機市場很難進一步做大,這也是為什么無人機在現如今就出現寡頭壟斷的原因,因為產業已經觸及到自己當前的天花板了。 這樣從嚴的環境,或許對于長虹來說多少有些“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覺,行業發展的許多問題并不是它能夠解決的,行業的這一瓶頸期將長期存在,如此一來,無人機對于長虹而言就如同一“雞肋型”業務,食之無味,棄之有肉。 最后,這個問題來自長虹自身,那就是基于路徑依賴下的發展弊端。 前面我們提到過,制造業基因是長虹發力無人機的優勢,但優勢有時候也是劣勢,長虹的制造業功底非常明顯,但一直以來過于專注于制造業水平的提升,這不免讓人對其無人機領域的技術水平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畢竟之前從未聽過二者有過什么交集。事實上,過度的優勢其實也相當于一種僵化的商業模式,這也限制了許多它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 作為一家已經成立60多年的企業,進軍新的項目難免會遇到一系列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問題。比如說思維模式難以轉換。電商江湖風起云涌的阿里卻屢屢飲恨社交;手握微信和QQ兩大流量入口的騰訊在電商業務方面也是屢遭打擊;曾經一度被給予厚望的萬達飛凡,事實證明也只是這家國內地產巨鱷的一廂情愿。 那么長虹發力無人機市場會不會像阿里、騰訊、萬達一樣出現“水土不服”呢?這一點也需要長虹的管理層認真思考一下。 B端做先鋒,C端緩圖之:找準“切點”才是行業破局關鍵 C端用戶量大,消費潛力也大,因此廣大無人機廠商大都想分這一塊蛋糕也就理所應當,即使是大疆這樣的行業領頭羊其主要產品也是圍繞航拍進行的。但現在的問題是C端產品并不容易推廣,這時候其實不妨多考慮一下B端的應用場景。 對于任何一款產品,2B類項目往往比2C類產品更容易成功,因為大多數2B的產品定位、用戶需求都非常清晰,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相關的產品設計,產品設計完全可以從一開始就往正確的方向上使力。 而2C類產品不同,因為2C類產品很難有一個“普適”的標準和訴求,產品的受歡迎程度影響因素會有很多,這也是為什么大數據畫像描繪存在巨大價值的原因所在。所以說,2C類的產品經理根本就很難清楚產品定位與用戶定位,通常情況下就是推出一款MVP(最小可行型方案),然后再逐步的改善和升級。 如此看來,民用無人機的復雜程度其實甚至遠高于一般的2C類產品,受政策的影響非常大,因此,把精力放在B端,C端緩圖之,或許才是當前階段發展的正確姿態。 雖說目前不少玩家都在發力B端,但整個行業其實還有很大的潛力亟待挖掘,這也是長虹的機會所在。 一個品牌在崛起的過程當中,首先要明確自己的定位。正如小米手機主打性價比,聚焦于中低端手機;OPPO,VIVO,憑借當紅小鮮肉的的代言,在年輕愛美群體中有著不小的影響力;蘋果手機憑借其創新的品牌調性,牢牢把握著市場頭部交椅。 對于長虹而言,作為一家軍工出身的老牌國有企業,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重點加持治安巡查,應急救援,森林巡防等政府采購項目。 除此之外,農業是另一大無人機應用場景,目前大疆等無人機企業針對農業場景已經推出了不少產品,但就目前來看,其痛點也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是在農場景使用時的投入成本過高,主要在于租賃價格和電池方面,綜合算下來其實是劃不來的,這也使得市面上出現許多看衰無人機在農業上的使用前景,很多替代品例如打藥車都比無人機用起來方便、實惠。 其次是使用過于復雜,對使用者專業素養的要求比較高,不便上手,而且還有安全性隱患,對耕地所處環境要求也比較高。 最后是續航能力短,大多數無人機最多只能運行30分鐘,給使用者造成了很多的不便,并沒有帶來效率提升的體驗感。 產業痛點其實就是長虹的機會,在成本方面長虹可以借助自己的產業鏈完整,生產經驗豐富等優勢,降低制造成本,打造出高質量,價格低廉的品牌標簽。與此同時,在續航、操作性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而在C端方面,緊盯政策的風向和趨勢,因勢而行,找準正確的發展切點,這才是長虹無人機業務未來成功與否的關鍵。 科技自媒體劉志剛,訂閱號:互聯網江湖,微信號:13124791216,轉載保留作者版權信息,違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