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多點執業、遠程醫療、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等政策法規的出臺,醫院檢驗科的地位不斷提升,體外診斷試劑行業突起。雖然IVD在中國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這兩年深受資本市場的追捧。目前IVD上市公司已超過40家,其中2014、 2015年分別有11、14家公司上市。此外,一些傳統制藥行業也在轉型試水IVD產業。 市場遠未飽和 體外診斷試劑在醫療器械產業所占比重高達10%~15%,其檢測項目的廣泛性決定了應用市場的廣闊性。體外診斷也是我國重要的新興產業,在“十二五”期間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扶持,在此背景下,更多的企業開始涉足體外診斷行業。2015年,幾十家傳統藥企通過收購、合資進入體外診斷行業。隨著市場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產業資本進入IVD領域,加速了行業整合,很多企業成功上市進入資本市場,市場競爭格局日趨激烈。 中國IVD行業尚處在發展初期,呈現基數小、增速快的特點。不過,由于起步晚,我國體外診斷試劑面臨品種多、分類雜、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為了保障體外診斷試劑的安全使用,促進行業健康發展,2015年我國啟動了體外診斷試劑市場的最強整治風暴,強化醫療器械上市后監管,開展體外診斷試劑產品質量評估和綜合治理,加大飛行檢查力度。 隨著產品質量水平的提升,中國IVD行業市場前景更加廣闊。權威機構預計,未來中國體外診斷行業將受益于診療人次數和人均檢查費用的增長,規模增速將保持在較高水平。中國體外診斷市場每年以15%~20%的速度持續增長,領先于全球5%~7%的平均增長速度。體外診斷試劑在中國的商業機遇很大。與發達國家20~30美元的費用相比,中國每人每年IVD產品上的花費仍為4美元。中國體外診斷市場遠未飽和,相信將來增長速度會持續下去。 從未來增長趨勢看,個人IVD費用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整個體外診斷產業將保持15%的增長率。 豐富產品線 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國內體外診斷市場逐漸由生化診斷向免疫診斷、分子診斷等方向轉移。據了解,在生化診斷試劑領域,國內企業已經占據2/3左右的市場份額,技術成熟、同質化嚴重、產品國產化空間縮小,導至增速放緩,年復合增長率維持在7%左右。化學發光則是免疫診斷產品當前的主流方向,以靈敏度高、特異性強、自動化程度高、檢測速度快等優勢,逐步替代國內酶聯免疫診斷產品。目前我國化學發光產品以進口為主,檢測成本較高。業界認為,在醫保控費的大環境下,隨著化學發光產品的自主研發日益成熟,免疫診斷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日益激烈的競爭將促使企業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力,從而在整體上提高國內體外診斷水平。IVD企業成功的關鍵,首先需要挖掘客戶需求,引導客戶需求,獲取潛在的客戶。其次,不斷豐富產品線,穩定產品質量,提供高質量的客戶服務。 IVD增長驅動力 1.人口老齡化,保險覆蓋率及支出不斷增加以及收入增長等因素驅動IVD市場增長,從全球占比和人均支出看,我國IVD 市場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2.醫改政策和國家相關政策利好IVD市場。在取消藥品加成、降藥價及醫保控費的大趨勢下,IVD 暢享多項政策紅利有利于進口替代,自2005年以來,國家對包括體外診斷在內的生物高新技術一直持鼓勵、支持態度。10年來頒布相關文件十余個,政策支持將有助于體外診斷行業的快速發展。 互聯網+IVD 二代測序等新技術,互聯網+、大數據和健康管理等新模式,以及精準醫療新目標給行業整體發展打開新的空間。診斷在醫療價值鏈中是較為重要的環節。目前,體外診斷市場以研發檢測儀器為主,而不使用檢測儀器,就可以避免不同品牌、不同批次的診斷儀器、耗材帶來的數據標準不統一的問題。利用互聯網模擬診斷器械的運作方式來得到檢測結果,這一純互聯網的體外診斷方式,康云互聯的這項產品可以稱為生物‘黑科技’,使得每部智能手機都可能成為三甲醫院的‘檢驗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