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貴州黔南科技學院藝術學院專職教師杜沂倩 杜沂倩,貴州黔南科技學院藝術學院專職教師、博士研究生學歷、講師。貴州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多彩中國微型藝術國際大展”特邀召集人。 “教學與科研,實則相輔相成、不可分割。”這是貴州黔南科技學院藝術學院專職教師杜沂倩對藝術教育工作的深刻理解。 自2019年入職以來,她始終堅守初心,一直從事動畫、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教育教學工作,致力于為學生點亮藝術之路。 鞠耕三尺講臺,播撒藝術火種 “教學于我而言,是一場心靈與心靈的對話,是點亮學生藝術夢想的神圣使命。站在講臺上,每一次與學生目光的交匯,每一次知識的傳遞,都讓我深感責任重大。看到學生們從對藝術的懵懂到逐漸掌握專業技能,再到能夠獨立創作并表達自己的藝術見解,那是一種無法言喻的成就感。”杜沂倩說,為了能給予學生們更豐富、更前沿的知識,她時刻保持學習狀態,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力求將藝術的魅力全方位地展現給學生。 以專業教學為核心,夯實學生藝術根基。 她在專業教學中嚴格要求學生,不斷探索教學方法的創新,將最新的行業動態和研究成果融入課程,使學生能夠緊跟時代步伐,掌握前沿知識。同時,關心和愛護學生的成長發展,注意學生成績的提升,注重學生個性化發展,鼓勵學生發掘自身潛力,培養其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圖為杜沂倩授課現場 以實踐教學為驅動,激發學生藝術熱情。 多年來,她積極組織學生團隊,對多個科研、教研項目進行集體攻關,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并在實踐中檢驗和提升學生的藝術創作能力。助力學生提升科研素養,帶領學生在貴州省第二屆高校師生文化創意大賽、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貴州賽區、貴州省 “青春筑夢 黔貨出山” 農產品品牌包裝設計大賽等賽事中脫穎而出,斬獲多個獎項。她憑借出色的教學能力多次獲評貴州大學科技學院“優秀指導教師”,貴州黔南科技學院“優秀教師”。
圖為杜沂倩指導學生參與科研實踐證書 扎根中國大地,潛心藝術研究 “科研像是一場孤獨而又充滿驚喜的探索之旅。它是對未知領域的叩問,是對藝術教育更深層次規律的追尋。”杜沂倩說,主持各項課題時,她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行者,從最初的文獻查閱、調研規劃,到中期的深入研究、數據分析,再到后期的成果總結、論文撰寫,每一個環節都充滿挑戰。但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她有機會深入挖掘貴州傳統工藝等寶貴文化資源,探尋其與現代藝術教育的契合點,為地方文化傳承與創新貢獻力量。 她在藝術領域的研究成果斐然,成為推動學校藝術學科發展的骨干力量。主持貴州省高等學校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項目、貴州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貴州省理論創新課題(聯合課題)、中國工藝美術學會課題,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省教育廳、四川省社科聯重點中華文化研究院—傳統工藝研究院課題;參與國家藝術基金《貴州少數民族刺繡及衍生品設計人才培養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苗族服飾共享的集體記憶與中華文化符號研究》、貴州省婦聯課題《錦繡黔程—貴州少數民族刺繡及衍生品創新研發基地》、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委托課題《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研究》、貴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課題《貴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制度研究》等;發表CSSCI來源期刊、北大核心期刊論文等共計6篇,部分論文入選中國知網學術精要高被引論文。
圖為杜沂倩參加中國公益慈善項目大賽 她始終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創新的科研精神,深入探索藝術與文化領域的前沿問題,深入研究貴州傳統工藝在動漫衍生品課程、鄉村振興背景下高校民族民間藝術教學實踐等領域,深入挖掘貴州傳統工藝與藝術教育的結合點,注重學生教學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民間藝術的魅力,為鄉村振興培養藝術人才,助力鄉村文化產業發展。 堅持教研并重,詮釋教育者使命 “教學為科研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素材和問題導向,讓科研更具現實意義;科研則為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深度,使課堂內容更加充實、生動。”她認為,教育者應當在教學與科研之間找到平衡點,將兩者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她強調,通過科研活動,教師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將最新的學術成果和行業動態帶入課堂,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和挑戰又能激發科研的深度和廣度,使科研工作更加貼近實際,更具指導意義。 “教育者應當是知識的傳播者、創新的引領者和文化的傳承者。”藝術學院黨委書記蔣雪說,她不僅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藝術的內涵,還鼓勵他們將藝術與社會需求相結合,探索藝術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羅安杰)
圖為杜沂倩參加貴州省第二屆高校師生文化創意大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