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鞏固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成果,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強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快推進重要生態屏障建設,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和城市黑臭水體。 中建水務環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建水務”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全力融入新發展格局,踐行“兩山理論”,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創新治水深圳市坪山河,讓“黑水荒山”變“綠水青山” 坪山河,位于東江淡水河上游,從西南至東北縱貫坪山區全境,是坪山區乃至深圳市的“生命水”。近年來,隨著深圳城市發展進程的加快,人口的急劇增長,坪山河遭到了過度污染,環境問題日益凸顯,昔日的坪山“母親河”一“病”不起。 2016年,中建水務牽頭組建聯合體中標坪山河干流綜合整治及水質提升工程。據介紹,該工程是全國首個以交接斷面水質達標為標準的大體量、全流域水環境治理工程,在行業內首次提出以交接斷面水質達標優于地表IV類為交付條件,也是中國建筑系統內首個以工程總承包模式實施的全流域綜合整治項目。項目河道治理全長20.5km,其中干流13.5km、大工業區裁彎段3.4km、三洲田水3.6km,設計防洪標準為“百年一遇”。 項目推進過程中,中建水務工程人員意識到,以長效穩定達標為目標的“流域水環境模擬與調控技術”是坪山河項目的命門,于是依托自身博士團隊,大膽采用“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模式,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行業內首次提出“精準截污、分散調蓄、分布處理、就近回用”的分布式治水新理念,實現了流域治理理念和技術上的多重創新,確立了河道綜合整治治水新模式。 ![]() 工程完工后,一級支流水質達到地表水四類標準以上,在深圳市排名第一!助力坪山河打造成深圳東部的“生態長廊”,樹立了全國河道流域綜合整治的標桿。 截至目前,圍繞流域水環境課題,中建水務參編國家標準1部、地方標準1部、企業級標準3部,申請專利77個,發表論文26篇,SCI收錄論文1篇。項目斬獲第十八屆、二十屆中國高交會“優秀產品獎”,獲評“深圳市治污保潔工程優秀項目”和“最具示范推廣價值案例獎”。 智慧治污,打造長三角經濟圈水清岸綠美麗鄉村 長三角地區,作為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既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同時也是國內農業產業體系最全、農業創新能力最強和鄉村業態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過去,由于農業粗放的生產方式,農污排放較為隨意,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負擔。 近年來,中建水務在長三角地區運用現代化治理智慧運營手段,逐步構建出農村生活污水連片整治的多邊聯動體系,最終形成了契合當地的農污治理系統化解決方案,成為用科技手段保護“綠水青山”的重要嘗試。 以南京浦口農污項目為例,為針對性地解決長三角農污問題,重點開展了污水處理、設施管控等方面的關鍵技術和設備研發,開發出負壓抽吸污水收集系統、MagBR磁介質生物反應器等農村污水處理一系列關鍵技術,形成了以高效運維為導向的全產業鏈技術體系及配套設備。中建水務打造的智慧農污管控平臺,為農污項目全方位、全過程、全周期的運維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和技術支撐。中建水務與中建智能代表中國建筑申報的“農村污水治理終端設施數字化智能運營系統”獲選國務院國資委2020年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優秀案例”,全國僅30個優秀案例,智慧農污運營系統為中國建筑系統內唯一入選勝出且獲評優秀案例,也是全部案例中唯一美麗鄉村建設、生態環境、農村污染治理運營智能化案例。 浦口農污項目作為國內首個、也是最大的以運營單位牽頭的工程“總承包+運營”模式實施的項目,開創了以運維單位作為聯合體牽頭人,總體把控設計、施工質量的先例。 ![]() 中建水務全面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發展理念,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營、統一管理”的思路,在長三角地區農污治理項目推進過程中,堅持“內外兼修”。農污處理項目既注重區域布局、處理方式、工藝提升、降耗提能等內在元素,同時注重加強農污終端的綠化景觀建造,助力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推動鄉村旅游發展。 截至目前,中建水務在長三角地區溧陽、江陰、浦口、如東等建設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已覆蓋37個鎮、3095個村255947農戶,鋪設農村管網工程9007公里,管網鋪設距離相當于北京至上海高鐵往返三趟,通過高新技術和智慧運營手段,助力長三角地區廣袤的農村大地重塑“清水繞人家”的江南水鄉美景,為更多人建造宜居宜業的美好家園。 固土保塬新技術,讓黃土高原城市自由呼吸 九曲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滋養了華夏民族。甘肅省慶陽市所在的董志塬是聞名遐邇的“天下黃土第一塬”。近年來,由于嚴重的水土流失,董志塬的面積已僅剩三分之二,每年有近1.68億噸的泥沙由涇河、馬蓮河等入黃河,泥沙量占黃河流域入黃泥沙的十分之一,占甘肅省入黃泥沙的三分之一!慶陽市是典型的西部缺水型城市,降雨季節集中,區域分布不均,年均降雨量僅560毫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8。同時,慶陽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城市內澇時有發生,雨水下塬集中排放,據了解,當地每年有42公頃土地被雨水吞噬,大量泥沙流入黃河之中。保衛母親河、改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迫在眉睫! 中建水務在“慶陽市海綿城市試點建設PPP項目”建設過程中,在國內首次提出“系統治理、分類改造、適度滲透、有序排放”的十六字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為黃河流域水土保持、治水興水,以及黃河中上游濕陷性黃土地區海綿城市建設、打造人水和諧的宜居城市探索了可行之道,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慶陽經驗”! 中建水務專家技術團隊進行科技攻關,針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及濕陷性黃土地質情況,構建“低影響開發系統、常規排水系統、超標雨水蓄排系統、水質凈化系統、雨水中水利用系統、節水系統、生態恢復系統、固溝保塬系統及智慧城市管控系統”九大系統,落實“源頭減排、過程控制、末端治理”三大環節,著力解決“水安全、水環境、水資源、水土流失及智慧城市”五大問題,確立了在黃河中上游區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新模式。 通過3年的努力,慶陽市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實現了試點區域內90的雨水不外排,徑流污染削減率達到60,雨水利用率達到30以上,順利完成了“小于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水土少流失、水源有保證”的總體目標,大幅提升了慶陽市城市防洪排澇能力,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問題,為提升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打造宜居的黃河流域人居環境作出了積極貢獻。 ![]() 經過科技成果鑒定,“濕陷性黃土地區海綿城市建設關鍵技術研究及工程示范應用”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該項目共獲得包括甘肅省安全文明工地、甘肅省綠色施工示范工程、甘肅省智慧工地示范工程等多個省級獎項! 目前,中建水務在流域治理、農污治理、濕陷性黃土地區海綿城市建設等眾多環保領域已成功孕育出了中建經驗,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滿足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就是中建水務的奮斗目標!未來,中建水務將積極踐行“兩山理論”,向著“行業領先的生態環境治理投資運營集團 中國建筑旗下環保行業運營業務最專業公司”邁進,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優勢,助力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積極貢獻中建智慧、中建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