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嘴感悟: 9月底的北方秋風瑟瑟,OpenStack圈子也是一片哀鴻。 從之前著名的“廚子事件”到如今的“七年之癢”,OpenStack在技術上并非不領先、在應用上也并非沒有大企業的跟進,但就是一直這樣毀譽參半,倒也很神奇。 喜歡OpenStack的人,愛它的開放與創新;不喜歡OpenStack的人,說它一無是處。但是從銀聯到騰訊的案例,代表了最重要的金融業務和最頂尖的互聯網應用,它們的應用加入,總不會是空穴來風。 我倒是覺得,對于OpenStack還需要繼續觀察,畢竟這項技術經過多年的沉淀,已經在業內有著眾多的擁躉和支持者,中國的OpenStack白金、金牌、銀牌等會員也非常多。一棍子打死了,不應該。 我也知道許多OpenStack初創公司都活得艱難,但同樣包括英特爾、華為、三大運營商之類的許多大公司也對OpenStack給與了足夠的支持和關注。有它們搖旗吶喊,逢山開道遇水架橋,未必不能闖出一條新路。 我希望OpenStack能夠繼續走下去,至少它給了我們更多一份選擇。或許正如Gartner的技術發展曲線那樣,如今只是一個小波谷而已,未來還有更高的山峰需要它去攀登。 附上OpenStack基金會最新的澄清文章,兼聽則明。 最近的云計算從業圈又看到了“OpenStack”的文章,大家都紛紛按照自己和OpenStack結緣的年數來表達自己對這個開源項目的現狀與未來的看法。這對我一個剛剛接觸OpenStack項目的人來說,是一件很雀躍的事。最新的一篇,“OpenStack七年之癢”,給出了一些對于OpenStack趨勢以及命運的分析和總結。對于結論,作為剛剛接觸的人而言,我無從去加以評論。只是在分析和總結所引用的數據和相對應的觀點上,提出一些和社區進行核實過后的真實數據,來向圈內的伙伴們展示真正的OpenStack社區現狀,和它可能走向的未來。 關于我個人的一些“廢話”,為了不占用大家的寶貴時間,我放在了文章的最后。如果有興趣讀完了整篇文的朋友們,我表示真心的感謝,你們都是真愛!*比心* >> 關于“逐步沒落”的更正 作者援引了https://openstack.markmail.org所統計的郵件列表數量圖來佐證OpenStack社區目前有顯著的冷卻。針對這個圖,我請教了社區的Thierry(VicePresident of Engineering from OpenStack Foundation), 也是OpenStack技術委員會的長期會員。首先,這個數量圖統計網站監測和統計了OpenStack的3個郵件列表, openstack-dev openstack-dev@lists.openstack.org,openstack-operators openstack-operators@lists.openstack.org 和老舊的openstack launchpad郵件列表listopenstack@lists.launchpad.net(而且openstack launchpad 郵件列表已經停用了,現在使用openstack@lists.openstack.org)。目前社區里面活躍的郵件列表總共有50多個,雖然客觀上這兩個郵件列表是這50多個郵件列表中最活躍的兩個,但是只關注其中的兩個是不足以得出社區顯著冷卻的結論的。另外,關于“真正干活,寫代碼的人,數量”,作者“估計”出的“不超過20人”以及“不到巔峰時刻的百分之十”也是嚴重得偏離了數據。Thierry幫助拉出了最新Rocky版本release貢獻代碼的工程師列表,以及歷史上最活躍版本,Newton,的貢獻代碼工程師列表。 從上面的對比圖可以看到,如果按照作者所定義的不超過20人全職寫代碼,那么這個“全職”的標準就是提交了224個commit及以上的人群,按照這個標準來回頭看Newton版本,224個commit以及以上的人群數量是21人。社區的活躍度只下降了5%!如果按照作者推算的“不到巔峰時刻的百分之十”,就是假設巔峰時刻是200人這個基數,那么“全職”的標準就是53個commit以及以上的人群。那么Rocky版本的發布,貢獻53個commit以及以上的人群數量是131人!下降了34%,而非作者臆斷的90%。 Thierry客觀得給出了一個基準,就是假設一個工程師每周提交3個patch,就認為他花在項目上的時間為“全職”,那么整個發布周期的貢獻量大約是75個commit。按照這個基準定義,Rocky版本的工程師數量大概比巔峰時期的Newton版本工程師數量下降了20%。這就是OpenStack社區活躍程度的真實反映。 >> 關于”TC不作為”的更正 TC作為不作為,很難用一個標準來衡量。我和Thierry尋求了他的意見,也咨詢了關于“大帳篷(bigtent)”模式下產生的一些zombie projects的看法。Thierry說首先,TC已經在著手清理zombie projects了。社區不是一個“零和整合”的關系,我們不能強制參與到社區開發工作的人被“派遣”到某個項目上,這更多是遵循開發人員自己的興趣來實現。砍掉那些“不活躍”的項目,并不會把他們集中到關鍵項目中來。他們只會離開這個社區。其次,TC根據最近的觀察,實際上添加一個新的項目,為關鍵項目帶來的是更多的貢獻者,而非更少!Nova和Swift就是兩個很好的例子,這兩個項目因為增加了新的項目而成長了。 >> 關于“都不掙錢”和“企業用戶收益差”的更正 我對于OpenStack圈內的小伙伴們還沒有很熟悉的了解,所以很難得到實際的數據。不過有兩個數據可以和大家分享的,這兩個數據的來源來自IDC。 其一,IDC:華為以22%的份額在中國服務器虛擬化市場中排名第二。新聞鏈接:http://www.cnetnews.com.cn/2016/1213/3087159.shtml。這是2016年的新聞,所以我不能說它代表了2018年的現狀。也許華為的小伙伴們可以分享一下2018年華為的份額變化。但是新聞里有提及“華為連續三年超過50%增長,并在2016H1以76.6%的增長率 帶動整個服務器虛擬化市場高速發展。”,還有“華為基于OpenStack架構的FusionSphere云操作系統能為電信、政府、金融、媒資等行業針對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場景提供完整的硬件、軟件、服務整體解決方案,是一家實力強勁的服務器虛擬化提供商。” 其二,最近我剛好收到了一份IDC關于PRCSDC Software Market Overview 2017的報告,因為并不知道可不可以轉載這份報告,沒有被授權,所以我就不貼圖在這里了,但是信息來源是準確的。報告里對于OpenStack在中國市場的預測,“OpenStack軟件市場在中國快速成長”,“OpenStack在2018年會顯著增長,從2017年到2022年,以CAGR41.1%的幅度增長,到2022年國內收入達到450.9M美元規模,占國內SDC軟件市場的26.1%”。 >> 寫在最后 最近小伙伴們已經把4,5,6,7,8都寫完了,群里調侃說要把1-9都寫個遍。感謝“七年之癢”的作者填補了7。作為一個新接觸社區的人來說,我本來想領了1來寫一篇的,結果無論如何也很難扣題,所以就還是領了3吧。這三點更正,算是對于近期OpenStack活躍的文章的一個呼應。也很高興能夠認識這么多對中國云計算領域發揮著影響力,以及即將發揮影響力的人們。謝謝你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