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技”作為人類血脈深處的本能,素來可以激發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對立。這種對立在媒介的作用下又會不斷放大,反過來對人產生積極影響。 從公元前776年的第一屆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始,古希臘人開始圍觀部落中參賽者展開體育競技,感受部落榮譽。這種起源于宗教信仰的活動激勵著古希臘的戰斗精神。 這樣的活動當然會延續到現代,甚至和互聯網結合在一起,產生更多化學反應。 騰訊視頻、騰訊體育和京東聯合出品的首個青春體娛跨界IP《超新星全運會》正是通過這種方式來影響社會思考模式的最佳解剖案例。 這檔體娛跨界IP在今天順利收官,但依舊令人意猶未盡。它的種種內容變革、媒介策略以及對藝人價值的重新思考,給國內大眾文化內容制作帶來了啟發。 1 變革一:還原競技體育的觀賞性 請藝人來制作體育內容往往容易因為娛樂性而丟棄競技性。這是前幾年國內內容制作團隊經常面臨的一大問題。 過去,中國體育內容制作往往會陷入流量藝人的怪圈——請來流量小生,配合社交媒體炒作,給節目引來流量和社會化傳播效應,以此換取廣告收入。 這種極度追求藝人效應的流量模式簡單粗暴,缺乏對人性和社會的思考,價值觀不夠硬核,有時甚至對社會也沒有起到正面引導作用。微博熱搜常常會出現一些節目中流出的花邊新聞、撕逼內幕,吃瓜群眾的注意力最后往往被帶跑偏了。 不過,騰訊視頻和騰訊體育卻在反思這種行業現象。在這次《超新星全運會》更強調還原競技帶來的魅力。這也是在各種專業賽事之外,第一次有一個“非專業運動員”組成的比賽,強調讓年輕人被競技體育感動。 顯而易見,這樣的節目還原了競技體育的觀賞性,而且引發了社交媒體的集中討論。 1、競技賽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最大的魅力就是結果的不確定性。它能夠調動人們的主觀積極性,在好奇心、好勝心的驅使下讓人們參與其中。人們看競技體育,看的就是心跳加速以及完成比賽獲取榮譽時那種“寒毛倒豎”的沖動。 2、節目里呈現的藝人競技賽制不僅保留了競技體制優勝劣汰的內核,將藝人這一本來就具有社會人氣的群體融入賽制之中,可以激發觀眾的觀看興趣、審美欲望。 3、讓各省藝人、各地區藝人展開地域分隊,通過地域歸屬感帶來的競爭關系,進一步加大了話題性。“南方北方坐姿一目了然”,“東道主廣東隊人數最多拿下的獎牌也最多” 這些話題在微博上便引發了網友的激烈討論。 2 變革二:直播技術制造的臨場感 臨場感是很多觀眾追求看直播的最核心原因。在競技賽事中,直播是最吊胃口的。 一場足球、籃球比賽看直播和看錄播完全是兩種感受,因為在直播過程中,比賽的結果隨時可能發生變化,這種不確定性會刺激人的多巴胺。 這一次騰訊視頻和騰訊體育最大的創新在于運動會的直播專業性,可謂是大眾體育內容歷史上的一大進化。 信號制作以體育賽事公共信號制作理念為基準,通過用鏡頭畫面邏輯講故事的理念來進行每一項賽事的信號制作。同時以奧運會田徑和體操等賽事的制作標準來進行這次全運會的信號制作。 這種講故事的方式和以往的講故事方式不太一樣。 過去我們看的大眾體育內容基本是以錄播為主,節目經過長時間錄制、剪輯,中間加入了彩蛋、字幕,處處都有編排、設計。 這種被精心裝飾過的節目效果和流量小生放一起的時候,往往目的就是“造人設”,加上社交傳播、發酵、討論,希望觀眾不知不覺被帶進節目組精心挖掘的事件沖突之中。 這種內容邏輯真實感過少、設計感過多,觀眾在事后很容易恍然大悟,發現自己“被套路了”。不少常看節目,已經懂了套路的觀眾甚至會在節目一開始就不斷猜中橋段,“看第一集就猜中最后一集”,最終失去興趣。 騰訊視頻和騰訊體育同樣在嘗試革新這個問題——用直播的方式配合競技體育本身的不確定性帶來更多無法預料的臨場感。 1、每一個藝人在長時間直播的考驗下,沒辦法以虛假“人設”示人。 尤其是在競技體育這種對人體極限的拷問下,他們更多會暴露“水下的個性”,給觀眾更多真實感。 像王志文在跑完150米短跑小組賽接受采訪時,陽光大男孩原本內斂的個性在采訪面前就顯得有些“放飛自我”了,他氣喘吁吁說到隊伍中的強者逼迫他“遇強則強”,發揮出更好的實力。 2、直播會帶來更多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會帶來更好的觀賞效果。 運動會和直播更配。這不是節目,是超燃的運動會,運動會就得直播,直播最大化還原了體育競技的緊張感,有極強的臨場感。 楊超越和高穎浠在女子射箭決賽中的較量就勾起了解說和觀眾的緊張情緒。兩個選手的比分你追我趕,最終高穎浠拿下金牌。視頻彈幕里甚至一度有人提到,“心臟跳到了嗓子眼”。 3 變革三:藝人的正確打開方式 藝人的打開方式有很多種。有透支流量展開廣告變現的模式,當然也有強調藝人社會價值的模式。 拒絕“娛樂至死”這種理念雖然是業界公認的。但還是少有制作團隊能夠抵擋住流量和話題帶來的誘惑,導致之前國內對藝人處于濫用狀態。 不過,此次《超新星全運會》用藝人帶動全民對于體育競技的關注,讓藝人發揮了更大的社會價值。 媒介可以導致“娛樂至死”的同時,另一面則是可以帶來正面效果。 麥克盧漢認為,每一種新的媒介都會改變我們過去的思維和行為習慣,“加速并擴大人們的功能”,即新的媒介導致我們在感知、思考和行為上引入了新的“尺度”、新的“速度”、新的“模式”。 藝人在日常生活中是自帶光環的,他們作為年輕人效仿的對象,行為舉止往往會影響深遠。 火箭少女101的Yamy原本是個說唱歌手,后來通過《創造101》成團出道。她在這次《超新星全運會》中就展現了驚人的意志力。她在嚴重發燒、咳嗽的情況下依舊早起堅持訓練,雖說手腳發抖、失誤頻頻,但仍然在晚上的比賽中給大家貢獻了一場精彩的表演。 曾經飾演過賈寶玉的于小彤,為了不給自己的家鄉丟人,選擇了一項自己以前從來都不敢挑戰,而且對他來說很懼怕的運動——游泳。 他不僅要從零基礎開始學起,而且還要克服水帶給他深刻的陰影。最后他也確實自我挑戰成功,雖然成績小組墊底,但是在短短幾天之內學會游泳并且完成比賽,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射箭比賽中麥亨利面對實力強勁的于小彤,沉穩冷靜的以2環的優勢拿下金牌,據說他為了這次比賽每天都刻苦練習,一天要射五百支箭。 在最后一期的拔河比賽回顧中,海外隊戰勝了對手卻因為同組其他隊伍表現不佳沒能拿到金牌,不服輸的麥亨利帶領隊伍挑戰南部隊,最終幫助隊伍拿下這枚金牌。不僅自己要贏,也要幫助團隊贏!用強大的氣場感染身邊的人,這就是不服輸的精神,也是生而為贏的氣質。 在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藝人們得到了考驗,而觀眾也從中感受到了藝人平日榮光之外的職業精神、競技精神。 年輕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容易因為藝人點點滴滴的表現讓他們表現出欣賞。這樣一場運動會讓青少年可以近距離、全方位了解從而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 過去年輕人對藝人的認知僅僅在于收入高、顏值高,但很少想過藝人在高強度行業中需要具備的職業素養、精神狀態。 這次《超新星全運會》則是把藝人光鮮之外的另一面展現出來了。他們愿意為夢想堅持,遇到困難不畏懼挑戰。年輕人在他們的影響下,將會更愿意追求自我突破,發揚拼搏精神。 體娛雙“拼”不僅可以彰顯競技體育的魅力,弘揚中國體育精神。“超新星”作為新一代年輕人的代表,對于青年一代將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這一次《超新星全運會》對體育和娛樂行業起到了雙向推動作用,同時體娛雙“拼”展現了新時代新青年的積極面貌,凸顯自我成長、蛻變的過程以及團隊精神。 社會效應、娛樂效應在其中得到了相當程度的統一,這正是國內大眾內容制作團隊需要不斷思考和推動的結果。 ---------------------------------------------- 作者:深幾度,微信號:852405518,公眾號“深幾度”,歡迎署名轉載。 作者系獨立撰稿人。鈦媒體、品途網2016年度十大作者,騰訊科技2015年度最具影響力自媒體。關注人工智能、移動互聯、數碼家電的產業融合,文章在界面、今日頭條、搜狐、騰訊、新浪、網易等30余平臺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