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7日,在線UGC音頻社區及互動音頻娛樂平臺荔枝正式登陸美國納斯達克,成為中國“在線音頻第一股”。上市當天,荔枝的締造者賴奕龍端坐在演播大廳內,時刻保持著他那標志性的微笑。 閃光燈下的賴奕龍,或許依然能清晰地記起2013年的那個午后,在他驅車從洛杉磯趕往舊金山的路上時,車內的Podcast播客頓時讓他興奮了一下。彼時的美國,由電臺衍生而來的Podcast文化大行其道。也正是這次考察,孕育出了今天的荔枝。 時隔上市一年,賴奕龍在荔枝總部接受了央廣網記者的專訪,和盤托出了自己一年來的心路歷程。在他看來,荔枝的勝利是長期主義的勝利,荔枝之所以能夠成為“音頻第一股”,與它誕生的土壤及成長的環境息息相關。 廣州其實是中國互聯網發軔最早的地方,包括全國最早的郵箱、最早一批游戲廠商都誕生在這里,也催生出了一大批像網易、UC、YY、唯品會、荔枝等一大批數字經濟知名企業。廣州也由此成為中國數字經濟發展進程中的典型一派。 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大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力度。以荔枝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佼佼者,在順利進入國際資本市場后,能否順勢而動繼續勇立潮頭? ![]() 賴奕龍左在荔枝總部接受采訪,很多老物件均來自他的個人收藏。 荔枝上市背后的粵派創業者 2013年或者更早一點,音頻并非一個主流的創業賽道。賴奕龍為何能夠如此堅定就投身其中? 故事要從他的數段創業史講起。在創建荔枝FM后改名“荔枝”之前,賴奕龍做過電臺DJ、手機門戶網站、手機游戲和移動社交應用。直到2012年瑪雅人預言的“世界末日”那天,他獨自在家中用一天時間復盤了此前的創業經歷,得出了一個結論: 要改變,做一點自己喜歡做的東西更重要。 什么才是自己最喜歡的東西?賴奕龍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電臺。早年他曾是珠海電臺的一名DJ,組織過搖滾音樂會,從事了許多與聲音相關的工作,甚至長期癡迷于聲音的魅力。 于是,就有了前文那次美國之行。當然,賴奕龍選擇在聲音賽道創業,除了情懷,還有一些深入思考。“我創業其實一直都在移動互聯網賽道上,包括選擇在音頻領域創業,也是覺得智能手機的面世,讓隨時隨地聽廣播成為了可能。” 賴奕龍最先決定做一款播客平臺,中國最早一批做播客的人幾乎都是他的朋友。賴奕龍向他們請教做播客的痛點,很多人提及:要成為播客的門檻很高,不僅需要買設備、學軟件,做成一檔播客節目,還要為存儲空間發愁。 因此,荔枝誕生之初就成為一款服務播客的工具,幫助每個人輕松在手機上開設自己的電臺、錄制節目,并為所有的播客提供免費的存儲空間,立志“讓人人都能成為主播”。 在賴奕龍看來,包括雷軍、李學凌等早期投資者,之所以選擇投資荔枝,并非出于看好聲音賽道,大多是出于對他個人的信任和支持。“當時,音頻行業的商業模式還有待證明,很多投資人持觀望態度,直到今天依然有投資人建議我去做視頻。” 但賴奕龍一直是位長期主義的擁護者。“貝索斯做亞馬遜被質疑了長達10年時間,馬斯克做特斯拉也被無數人質疑。但做人嘛,肯定要笨一點,一定要堅持自己真正深入了解的方向,如果去追逐風口,永遠會有很多比你更聰明的人。” 事實上,音頻賽道并非沒有市場,只是相比其他賽道來得晚一些。據艾瑞發布的《2020年中國網絡音頻行業研究報告》,2019年中國網絡音頻行業市場規模為175.8億元,同比增長55.1,網絡音頻用戶規模也已接近5億。 實際上,無論從荔枝成功上市還是賴奕龍的堅持看,都是長期主義的勝利。而賴奕龍也僅是粵派創業者的一個縮影,包括從這片土地走向成功的雷軍、丁磊、李學凌、張小龍,整體風格都偏向務實、靈活。 似乎從賴奕龍發給全公司的內部信便可窺見粵派創業者們的內心。賴奕龍這樣寫道:創業就像是爬山,注定路途艱辛,如果沒有堅忍不拔的毅力,那么就可能跌倒在前方的任何一塊絆腳石上。我們正在努力為之奮斗的“聲音夢想”是一條前人從未走過的路,它注定不平坦,也同樣不平凡。 ![]() 時至今日,賴奕龍仍然癡迷于聲音的魅力。 趕考資本市場: “考不好,那就好好學” 對荔枝而言,2020年11月10日是個大日子,荔枝發布了其Q3財報。 荔枝Q3財報顯示,荔枝本季凈收入3.6億元,同比增長10,同時取得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層面下的季度盈利,調整后凈利潤為57萬元,這是荔枝上市后首次實現盈利。 “荔枝穩健的業績充分體現了我們在中國在線音頻領域的領先地位,上市后首次實現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的季度盈利,也進一步證明了荔枝商業模式是健康且可持續的。”賴奕龍認為,荔枝能取得上述成績,首先對股東有了交代。 而針對荔枝營收結構單一的質疑,他直言,“對于任何一個平臺而言,早期收入結構單一都非常正常。”目前,荔枝最主要的收入依然是依賴音頻娛樂收入,其在荔枝總營收中的占比超過98,而播客、廣告和其他收入占比不足2。 “早期的谷歌,其廣告收入一度占比超90,但后期逐漸實現了多元化。我認為每一項業務都必須做深做透,把它做成一定規模,才能建立一定的護城河。為了數據好看,去盲目多元化是不對的,這樣做業務是不扎實的。”賴奕龍告訴央廣網記者,如今荔枝虛擬禮物的收入超過10億元級別,已經成為音頻行業最大的單一收入。 他透露,在保持住優勢的同時,荔枝接下來將專注業務多元化,但一定是堅持拓展每一項業務的深度,希望都能達到年收入10億元規模。 成功上市的荔枝,在獲得資本市場認可的同時,也在遭遇資本市場的嚴格考核。自上市以來,荔枝的市值嚴重縮水。 賴奕龍表示,荔枝當前的表現,有資本市場對荔枝理解的問題,也有公司對外溝通的原因,但不能被這些短期波動左右,而是要從這些波動中去學習如何修正機制,對抗自己的脆弱。“上市是一個新的階段,就像趕考一樣,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 賴奕龍直言,在荔枝上市后的一年時間里,自己最大的感觸就是“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尤其需要去理解資本市場,要嘗試理解投資者的想法,盡管有時候覺得委屈,“資本市場給我們的估值與荔枝實際的表現并不太匹配”。 “每一個資本市場都有它的特點和它的好處,資本市場對增長要求高,當然期望你是指數級的增長,所以我們要學著去適應這個資本市場的游戲規則。作為去國際資本市場趕考的一員,必須要保持好心態。” 賴奕龍告訴央廣網記者,“如果第一次考得不好,那么接下來我們要反思為什么考得不好?在未來如何考的更好?” “萬物互聯一定隱藏著一個大市場” 賴奕龍一直堅信,聲音是這個世界上最有感情的傳播介質。“用聲音表達情感,這是人類的本質。我相信,未來10-20年后,聲音一定會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接入場景。” 他判斷的一個重要依據是,物聯網時代一切皆可聯網,人們不再一切都依賴眼睛,聲音會變成一個主流媒體,用聲音可以控制很多東西和場景;文字、圖片和視頻,通常需要用戶全神貫注接受信息,而在通勤、跑步、睡前等場景中,音頻的需求顯然超過了圖文視頻。“萬物互聯一定隱藏著一個大市場。” 車載音頻市場,成為荔枝下半場拓寬賽道的重要布局。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二季度,中國車聯網市場規模已從2018年的1500億元增長至3495億元,其中車載音頻的普及率從2018年的18.8預計增長至2020年的31.4。 業界普遍認為,汽車駕駛是用戶使用享受在線音頻服務的一個絕佳場景,用戶可接收內容的渠道幾乎只有耳朵,在線音頻具有不可替代性,使用場景非常多樣化。因此,如荔枝這樣的在線音頻平臺將音頻業務與車載場景結合將大有可為。 截至目前,荔枝已經與小鵬汽車、廣汽、比亞迪宣布達成車載音頻合作。相關車載音頻產品已全面上線。 如今,“耳朵經濟”成為了互聯網大廠爭相熱捧的焦點,已有不少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比如騰訊推出“酷我暢聽”,字節系推出“番茄暢聽”,快手推出“皮艇”等,長音頻領域還有喜馬拉雅、蜻蜓FM等強者相隨。 賴奕龍對此顯得頗為鎮定。“我覺得互聯網巨頭進來是個好的信號,至少證明原本這個大家不看好的市場開始引起巨頭的注意。巨頭的進入也有好處,會把用戶的一些使用習慣培養起來,讓音頻的滲透率更高。” 正如賴奕龍所言,音頻賽道當前最大的問題不是誰占多少份額,而是整體滲透率低。目前音頻的滲透率僅40左右,比起音樂80的滲透率還有很大差距。 就在今年1月6日,荔枝剛剛對外公布上線了一款名叫“荔枝播客”的中文播客App產品,主打輕量級、純粹、便捷、互動新玩法。這意味著荔枝在巨頭環伺的音頻賽道再落一子。 “巨頭的優勢在于資金大、用戶規模大,與巨頭競爭,更考驗公司的創新能力。而荔枝絕對有信心。”賴奕龍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