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各地能源資源稟賦不一樣,但還是可以立足本地優勢,有選擇地向非化石能源過渡。這個過渡期,需要時間,也更需要努力。”今天(24日)上午,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對記者說。 在參加中國光大環境(集團)有限公司更名發布會時,杜祥琬對記者表示,各個地方的能源資源稟賦有差異,確實需要有不同的路徑來做。 今年9月,中國政府向國際社會宣布,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爭使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本月12日,中國政府再次向國際社會宣布: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杜祥琬對記者說,全國的目標是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這樣,東部地區就應率先實現碳達峰,西部地區可以稍微晚一點。“可以有早有晚,具體的碳達峰措施也可以有所不同。”他說,比如,太陽能、水能、風能豐富的地方,情況也不一樣。在西南地區,有豐富的水能資源,西北地區多太陽能和風能,應充分利用。 “3年前,我們在河南蘭考開始試點,當地的太陽能、風能資源都不是非常豐富,但是,目前蘭考的太陽能利用起來了,風能發電機也轉起來了。”杜祥琬介紹,蘭考靠著自身發展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由3年前主要依靠外來的煤電,轉變為主要依靠自身的非化石能源的電力,到明年,蘭考可再生能源的電力可以全部滿足本地用電需求。 “到這一地步,我覺得就很有意義了。”杜祥琬說,說明中國的東部地區,雖然不像西北地區太陽能、風能資源那么豐富,但其身邊同樣有可以利用的太陽能、風能、地熱等能源資源,“所以,雖然各地能源資源稟賦不一樣,但還是可以立足本地優勢,有選擇地向非化石能源過渡”。 就前一階段南方多地出現限電的情況,杜祥琬認為,其實就全國范圍來說,電力供應總體上應該是沒有問題的,電力并不缺乏,只是個別地方沒有調配好,沒有及時供應上。 “但也有一個原因,就是有些地方急于把高耗能產業如鋼鐵、水泥產能再拉上來。”杜祥琬說,這些地方是想通過高耗能產業的復蘇,把GDP拉得更高。實際上,這種思路是有問題的,應積極向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業轉型。“有些地方身邊的能源都沒有發展好,而這都是利用的潛力。”他說。 杜祥琬告訴記者,從太陽能、風能資源量來看,完全可以滿足。“即使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也才用到資源量的十分之一左右。技術的可行性和資源量都沒有問題,關鍵是解決好太陽能、風能資源的間歇性、穩定性問題,這就要依靠技術進步,靠發展貯能等來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