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 ——近日,這段云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中的校訓,和校長張桂梅幫助1800多名貧困山區女孩走出大山的故事,感動國人。 然而,貧困孩子走出“高山”,正面臨著新的“溝壑”。 據艾媒咨詢統計,受疫情催化,2020年中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將增長到3.51億人。與此同時,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另一份調查卻顯示,大部分農村學生對網課等信息化學習的效果并不滿意,49.2的農村學生和高達72.9的教師認為,信息化讓學習效率降低了。 如何讓農村和進城務工子女,不在網課潮中落下? 12月17日,來自北京小天鵝公益學校的20多名孩子,來到了聯想集團北京總部,與聯想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們共同參與了“螢火蟲科技課堂”,體驗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編程課。 疫情期間曾向湖北山區貧困學子捐贈千萬元網課設備的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再度化身“大朋友”,擔任小朋友們編程比賽的評委,并寄語。 ![]() 楊元慶、聯想志愿者與小天鵝公益學校的孩子們合影留念 “螢火蟲” 照亮 “小朋友” 探索科技之 路 小天鵝公益學校位于北京市海淀區和昌平區的城鄉交界處,大部分學生家長從事種菜、保潔、回收廢品等低收入工作。 自2018年起,聯想就與小天鵝公益學校建立合作,舉行多種課外活動,并提供STEM編程相關課程。今年寒假,小天鵝學校的七位老師獲邀到聯想總部進行培訓,回校后,這些教師開設了針對二至六年級的科普類編程課和重點為三、四年級的編程興趣班。 在今天的科技課堂中,小天鵝學校的孩子們在聯想志愿者的幫助下,進一步學習了解了拖拽模塊、人體紅外和超聲波等傳感器部件,并把自己過去所學的STEM知識,應用到了日常生活中,分別制作了呼吸燈、溫控小臺燈等“小發明”。 “我在1981年考入上海交大的時候,也和你們一樣,非常喜歡編程”,楊元慶在現場分享了自己的求學故事,以及畢業后到聯想,用30年時間,讓計算機和互聯網在中國得到普及的經歷。“大朋友”在現場寄語:希望小朋友們像螢火蟲一樣,啟發創造力,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 楊元慶在編程比賽中擔任評委 活動現場,聯想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劉曉林和小天鵝公益學校校長燕兆時,還一起為聯想志愿者服務基地授牌。 ![]() 聯想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劉曉林和小天鵝公益學校校長燕兆時 本次特殊的科技課堂,是聯想工會策劃實施的“螢火蟲課堂”公益活動中的一部分。自2017年起,聯想志愿者的足跡到達了內蒙古烏蘭察布、青海湟中、貴州從江等28所鄉村中小學,共開展了36次活動,觸達中小學生人數達3298人,公益已經成為了聯想員工文化的重要部分。 280天后再致少年 心系教育的“扶智”長跑 疫情期間的3月,有感于貧困學子“網課難”的困境,楊元慶個人出資,通過聯想公益基金會與中國扶貧基金會共同發起的“聯想益學堂”項目,向湖北省多個地區的8185名貧困孩子捐贈了總價1000萬元的終端“禮包”。 這位60后“大朋友”在植樹節當天,寫下《致少年的你》,并在此后的兩個多月時間里,陸陸續續收到了很多封孩子們寄來的感謝信,有回信感謝楊伯伯“讓我感到世間溫暖”。 ![]() 楊元慶致信“少年的你” ![]() 受捐學生之一江南參與央視六一節《科幻之夜》錄制 “兩會”上,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楊元慶,曾呼吁全面加強教育信息化基礎建設,并將其作為國家“新基建”重點,消除貧困及邊遠地區教育信息化“最后一公里”問題。此次在280天后再度對話小朋友,楊元慶更是直接和小朋友們聊起了編程。 用信息化手段讓更多孩子享受到優質教育,這同樣是聯想公益的方向。據不完全統計,在聯想近25年來的公益“長跑”中,教育相關的項目占到49;自2018年以來,已經向西藏、云南、四川、甘肅、內蒙古等地累計捐贈了近百間智慧教室,在教育公益方向的累計捐贈近4000萬元,直接受益人數超過71, 200人。 據悉,聯想公益基金會正攜手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及相關機構,發起“鄉村兒童教育信息化項目”,希望通過各方資源整合及專家團隊支持,探索鄉村教育信息化的新方法和新模式。目前,該項目已經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和重慶酉陽完成先期調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