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人民日報社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旗下移動新媒體聚合平臺“人民號”正式啟動,并發布人民號生產力工具平臺“創作大腦”,通過先進技術為內容創作賦能,引發外界關注。 創作大腦首頁 據介紹,“人民日報創作大腦”是由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聯合百度、快手等多家國內領先企業共同推出的開放式媒體技術創新平臺,包括智能寫作、智媒引擎、語音轉寫、數據魔方、視頻搜索五大工具模塊。一直在新媒體領域銳意探索的人民日報通過匯聚國內的頂尖互聯網企業,以技術為內容創作賦能,改變新媒體的創作模式,推動內容創作向智能化、精準化、高效化、即時化升級。有觀點認為,“創作大腦”的啟動,將成為國內新媒體創作的里程碑事件。 其中視頻搜索是快手公司為“人民日報創作大腦”提供的多媒體內容搜索產品,視頻搜索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對視頻、音頻和圖像的多媒體理解,為媒體創作提供內容和選題支持。 人民日報和快手聯合開發的創作大腦視頻搜索界面 利用快手公司提供的視頻搜索引擎,在未來,新聞工作者將可根據關鍵字、發布時間和發布地點精準搜索快手平臺內的海量視頻資源,為媒體創作提供更為精準高效的內容和選題支持。此前,快手已經為人民日報重點報道多次提供內容支持,如69歲無腿勇士夏伯渝成功登陸珠穆朗瑪峰,快手記錄下夏老登陸珠峰挑戰全過程,成為寶貴的新聞素材;來自浙江溫州的抹灰哥小石,利用工作間隙堅持書法繪畫,在快手上被發現之后成為新一代青年追逐夢想的偶像;天安門廣場敬禮的小男孩,溫暖無數網友……在過往的合作中,人民日報報道了來自快手的眾多優質新聞故事,也正是因為如此,人民日報希望借助創作大腦這個平臺,借助快手的先進視頻理解和搜索技術,邀請更多的國內媒體來共同挖掘50億+條視頻庫的內在價值。 據悉,快手之所以能夠在“創作大腦”中擔綱如此重任,主要是基于三點:技術層面的豐厚積累、強大的用戶影響力、以“記錄”為導向的獨特定位。 作為國內最大的短視頻平臺,快手依靠非常強大的AI和大數據技術的支撐,成功實現服務每天1.2億活躍用戶的目標。快手憑借行業領先的音視頻技術保證其分布范圍極廣的用戶在任何弱網條件,以及手機機型性能差的情況下都能成功上傳視頻。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對視頻和用戶理解后,基于先進的算法模型實現內容精準分發,從而在用戶和作品之間產生連接,用戶和用戶之間產生連接。 成立七年以來,快手始終倡導“記錄世界記錄你”,通過技術賦能,讓所有人都有公平的能力和機會,記錄和分享自己的所見。這意味著,每一個快手用戶都可以隨時轉變為記錄者,為內容創作者提供第一手的素材。例如,正在建設的滬通長江大橋,全長11072米,是我國沿海鐵路大通道中滬通鐵路段的跨長江控制性工程,被譽為世界第一航道,其中大橋主塔高達325米,約100層樓房高,是世界上最高公鐵斜拉橋的主塔,是真正的世界第一橋墩,建設者們用快手記錄了橋墩施工的全過程,既有建設的全景,也有工人的日常工作生活,有利于媒體從多個角度理解這一世界級工程的臺前幕后。 快手用戶遍布全國,多年積累大量素材,通過精準分析,還有利于研究人文、自然等領域的變化,為更為深度的報道奠定基礎。例如,研究中國人歷年來的婚俗變化、家庭經濟狀況改善、地方自然環境、水文變化等,都可以找到更為清晰有效的短視頻素材。這意味著,快手視頻搜索引擎能夠助力創作大腦獲取更為深度有效的信息。 作為分享和記錄的平臺,當快手的記錄遇見人民日報的創作大腦,快手以技術為國家級新媒體航母賦能,一個全新的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來。(作者:安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