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周興海、蹇鑫、代暖)2017年7月6日,“七七事變”紀念日前夕,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三下鄉”隊伍——“文心筑夢”志愿者服務團的同學們來到陜西省漢中市興隆鎮老紅軍李登進老人的家,對老人進行采訪,希望通過報道老人的經歷將紅軍精神正能量傳遞給社會。 ![]() (圖為抗戰老紅軍李登進老人近照 攝影周興海) 李登進(原名李世榮)出生于1921年,現年95歲,原籍陜西省漢中市鎮巴縣興隆鎮。1937年,當時年僅16歲的李登進在陜西省石泉縣被國民黨軍隊抓壯丁拉去當兵,被分配到國民黨第36軍2師2團重機槍連,在陜西黃河沿岸駐防。1942年為防止日軍過河,在永濟縣與日軍作戰20余天。1949年加入解放軍,后參加解放大西北、解放大西南兩場解放戰役。老人共擁有10枚勛章,其中包括第二淮海戰役軍功章、建國60周年紀念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等國家頒發的功章與紀念章。 ![]() (圖為國家頒發給李登進老人的軍功章 攝影周興海) 7月6日下午4時,志愿者到達李登進老人的住處,李登進老人一家對志愿者的到來表示歡迎,經過允許后,我們在老人的房間對他進行了采訪。 老人的房間門口掛著一塊牌匾,上面寫著“抗戰英雄”四個大字,署名是陜西抗戰老兵營。“這是2015年陜西抗戰老兵營第一次來探訪老人的時候贈與老人的”,老人的孫媳婦跟我們說,“陜西抗戰老兵營的同志經常來看望老人”。老人的房間只有一張床、一部空調。床頭柜上面放著老人的照片、致敬抗戰老兵的大幅海報和一張寫著“抗戰老兵,民族脊梁”的獎狀,床的右邊堆著一些袋子,袋子里面存放著一些老人的衣物和勛章。 ![]() (圖為李登進老人、志愿者指導老師與黨旗、“民族英雄”牌匾合影 攝影周興海) ![]() (圖為老人房間內左側的床頭柜 攝影周興海) 老人視這些東西如珍寶,滿滿一個房間基本上都是關于抗戰的紀念品,小到一個布袋子,大到一個牌匾,整個房間充滿了老人對抗戰經歷的懷念。 老人最注重的是社會對于他的認可,老人說:“當年上戰場不怕流血、不怕犧牲,就怕得不到認可”,老人的孫女補充說:“這種認可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多的是他老人家的榮譽與尊嚴。” ![]() (圖為李登進老人拿著獎章為志愿者講述抗戰故事 攝影/周興海) 李登進老人身上有多處負傷,除了腦袋上一個明顯的傷痕外,身上還有多處刺傷與子彈的劃傷。“當年打仗的時候從來不怕負傷,記得有一次炮彈炸在我不遠處,彈片把我炸傷了,住了七天院又回戰場去,紅軍精神支撐著我不知道打了多少戰役,當初我們新四軍一個軍打國民黨一個半軍,把他們打得落花流水。”李登進老人說到這兒露出了驕傲的神情,緊接著為我們講述了他的抗戰故事,“我解放了四川,跟著黨去了貴州還立了二等功”,老人退伍后,選擇回到興隆鎮,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 老人是家里的大英雄,他的后代們也都以他為學習的楷模,老人的曾孫女現在還在上幼兒園,當志愿者問她曾祖父身上有哪些紅軍精神值得學習時,小女孩害羞的不說話,她母親在一旁引導她說“是不是堅強和勇敢吶?”小女孩點了點頭,“那你應該怎么做呢?”她母親問道,小女孩說“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吃苦耐勞”,說完,她開心的笑了起來。 戰爭雖已逝去,但抗戰精神永存,歷史的硝煙消散在時間的長河,我們在宣揚紅色精神的路上走得無比堅定,盡管那些抗戰老兵們早已白發蒼蒼,但是這段歷史與精神永遠不會被遺忘,還有很多像李登進老人一樣的老前輩們,他們為我們今天的和平貢獻出了一切,“七七事變”紀念日之際,謹以此文獻給那些勇敢的先烈們,感謝他們用血肉筑成了我們新的長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