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我國將于9月3日在北京舉行盛大閱兵式,屆時將有眾多新型武器亮相。《講武堂》特推出《大國利器》系列文章,介紹我國現役最新型武器裝備的性能和研發歷程,第二十八期——東風31系列洲際導彈。
我國第二炮兵部隊中,東風三十一(DF-31)系列導彈始終是國內外關注的焦點。DF-31系列洲際導彈使用了機動發射技術,大大提高了導彈系統的生存能力,基本滿足了我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和進行二次核打擊能力的需求。它作為我國第一種固體三級彈道導彈和第一代固體洲際導彈,逐步取代DF-5型洲際導彈成為我國戰略核打擊力量的主力。 DF-31遠程彈道導彈還使用了新的小型化熱核彈頭。為了突破第二代核武器技術,我國科研人員在DF-5核彈頭的基礎上不斷探索,進一步摸清了核爆原理,并通過多次核試驗突破了這一技術。 由于DF-31導彈的整流罩更為尖銳,它再入大氣層后的氣動加熱問題也更為嚴重,彈頭的再入防熱問題再次成為導彈研制的攔路虎。面對巨大的技術挑戰,我國研制成功了航天級高純度粘膠基碳纖維材料,最終解決了DF-31彈頭防熱的關鍵問題,我國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具備航天級高純度粘膠基碳纖維材料生產技術的國家。 DF-31遠程彈道導彈系統射程從DF-21系列的不足3000公里一步跨越到約8000公里,總體技術跨度很大,它還使用了新型小型化彈載設備,高精度慣導系統等先進技術。為了對小型化彈頭、彈載設備和慣導等系統進行實際檢驗,我國還在DF-4/CZ-1火箭的基礎上研制了DF-31試驗導彈,進行了多次飛行試驗。 作為一種機動固體遠程戰略導彈,DF-31導彈系統還使用了新型機動運輸、起豎和發射三用車。當然由于我國特種車技術積累不足,DF-31彈道導彈系統使用的仍是類似DF-21導彈系統的半掛拖車系統,越野機動能力略有不足。 1999年8月2日,DF-31遠程彈道導彈成功進行了第一次飛行試驗。1999年10月1日國慶50周年閱兵上,DF-31遠程彈道導彈系統駛過天安門廣場,成為當年國慶閱兵的壓軸戲。此后DF-31導彈又進行了多次飛行試驗,并在進入21世紀后完成定型。 導彈性能 作為我國第一種機動固體遠程戰略導彈,DF-31彈道導彈一直備受關注。美國《考克斯報告》中特意提到了DF-31導彈,并公布了一些性能資料。根據Bill Gertz當年的爆料,DF-31遠程彈道導彈長度約16米,最大直徑2米,其中第一級和第二級發動機為2米直徑固體火箭發動機,第三級直徑明顯減小,導彈最頂部為500千克的彈頭。DF-31導彈擁有約8000公里的射程,它還具備機動能力,從中國發射可以打擊美國阿拉斯加、夏威夷和本土西北部分州。美國報告認為,DF-31導彈的研制在彈道導彈技術上縮短了與俄羅斯的差距。 《考克斯報告》發布時DF-31導彈尚未定型服役,而根據美國國防部近些年發布的《中國軍力報告》,DF-31遠程彈道導彈的射程為“大于7200公里”。但是作為一種冷戰后定型的遠程彈道導彈,對美國無法構成核威懾無疑是一種浪費。從太原發射中心到美國本土西北部的西雅圖附近,大圓距離約8900公里,即使從我國東北吉林附近發射,也需要約7700公里的射程,以此判斷DF-31遠程導彈的最大射程應該在7700~8900公里之間,與增程之前的DF-5洲際導彈基本一致。 改進提高 1999年DF-31導彈首次飛行試驗成功后,改進增程型導彈的研制也正式立項。DF-31A導彈的子系統性能有了巨大的提高。從現有報道看,DF-31A導彈的第一級發動機從高強度鋼改為復合材料,第二級和第三級發動機則使用了性能更好的復合材料,加上儀器艙等設備的減重,大幅度降低了導彈的結構質量,尤其是第三級發動機殼體的減重和彈載設備的減重,增程效果極為明顯。DF-31A導彈的第三級很可能使用了比沖提高將近10%的高能推進劑,DF-31A導彈還使用了重量更輕的核彈頭。綜合改進后的DF-31A導彈射程大幅提高,已經成為一種具備典型洲際射程的導彈。 美國國防部發布的《中國軍力報告》認為,DF-31A導彈最大射程超過11200公里,從中國本土發射基本覆蓋了美國本土全境。不過考慮實際部署陣地的因素,從太原發射中心發射,11200公里的射程正好可以打到紐約,從出于中國大陸腹地的陜西發射,則需要略遠一些的射程,以此推斷DF-31A導彈的最大射程可能為約12000公里。 DF-31A導彈仍然是一種單彈頭彈道導彈,它加裝了一系列突防措施,尤其是中央電視臺新聞中曾出現的“有速誘餌”和“再入誘餌”等內容,加上飛行中段的氣球等輕誘餌,可以實現有效的突防。近些年來,美國導彈防御系統技術不斷取得進步,動能彈頭的目標識別能力日益增強,開始威脅到DF-31A導彈的突防能力。我國航天部門很可能借鑒美國民兵III導彈和俄羅斯亞爾斯導彈的研制經驗,研制多彈頭分導型號。2014年10月,美國《自由燈塔》網站和俄羅斯軍工綜合體新聞網都發布新聞,稱我國的DF-31B多頭分導洲際導彈已經成功進行了首次試射,它不僅可以攜帶多彈頭,而且射程也高達10000公里。作為一種機動部署的洲際導彈,DF-31B將通過生存能力與打擊能力的提升,賦予中國前所未有的戰略威懾能力。遺憾的是,盡管DF-31B導彈試射的消息來自美國國防部,但2015年的《中國軍力和安全發展報告》中,并沒有提到DF-31B多頭分導洲際導彈。 盡管如此,根據外國媒體發布的照片,我國已經研制了運載大型彈道導彈的8軸重型特種越野車,這意味著DF-31A導彈之后,肯定有一個使用特種越野車的后續型號。對比從DF-21A導彈到DF-21C導彈底盤的變化,DF-31B導彈也應有一個很大的提高。 擴展衍生 DF-21固體中程彈道導彈基礎上發展了KT-1固體運載火箭,DF-5液體洲際彈道導彈更是成為我國長征火箭的基礎,DF-31固體遠程和洲際彈道導彈也同樣可以在航天領域大顯身手。我國航天部門曾計劃直接將DF-31導彈改進為小型固體運載火箭,不過這一計劃只停留在紙面上,倒是DF-31導彈的2米直徑固體火箭發動機技術在民用領域開花結果。我國已經成功試驗了民用2米直徑120噸級推力的固體火箭發動機,以其作為動力的長征十一號快速機動固體小運載火箭也在2012年正式通過國家立項,預計2015年或2016年進行首次發射。2米直徑固體火箭發動機還計劃作為長征七號火箭的助推器使用,這將是我國運載火箭技術的新嘗試,有利于通過軍民兩用攤薄DF-31導彈的成本,并積累大型固體發動機制造和發射的經驗數據。 2013年5月13日夜晚,我國東南部的天文愛好者們觀測到一次罕見的UFO現象,次日中科院表示,這是他們使用鯤鵬七號探空火箭進行的高空科學探測試驗,火箭飛到距離地面10000公里的高空。美國國防部對此聲明,這是一次亞軌道飛行任務,火箭末級彈道高度幾乎到達了地球同步軌道,美方認為這是一次高空反衛星試驗。從鯤鵬七號火箭的性能看,它最可能的選擇就是以DF-31洲際導彈為基礎,加上一個第四級發動機,從而實現了高軌道反衛星能力,這樣看來DF-31洲際導彈也成為導彈航天領域的多面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