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智能終端設備的普及,以資源共享、線上線下融合為主要特征的數字化經濟規模不斷擴大,數字技術正日益成為經濟轉型發展的核心引擎,并不斷改變著商業銀行的服務模式和業務流程,帶動著金融業務的發展。 隨著用戶行為發生改變,80,90后成為金融消費的主力軍,他們需要銀行隨時隨地提供定制化的金融產品與服務,對小額高頻消費和高效低價的財富管理服務需求 也更加旺盛,以受金融科技和數字化平臺公司沖擊最為猛烈的中國市場為例,2018年,其電子支付用戶滲透率達到76%,網絡資管滲透率71%,已超過傳統商業銀行。 同時,金融渠道進一步呈現出線上化、移動化、場景化的特點,提供無限觸達能力、全時化服務和良好的客戶體驗,并使金融、商業、消費、社交等場景邊界模糊。 而銀行業迎來更為復雜的競爭環境,一方面,同業競爭將更加激烈;另一方面,來自現代數字企業如BATJ的跨業競爭,要求銀行應以開放的心態迎接所有競爭,積極學習互聯網技術,用最新的數字化技術提升運營效率、拓寬服務范圍,提升服務水平。 根據《麥肯錫全球銀行業報告》,2020年,中國互聯網金融核心業務市場規模將超過12萬億,隨著數字化產業的持續擴大,金融科技將更多地參與到優質資產的生產過程中。截至2025年,五大零售業務(消費金融、按揭貸款、中小企業貸款、零售支付和財富管理 )中10%-40%的收入將面臨威脅,20%-60%的利潤將會分流至金融科技公司。 同時,金融科技的迅猛發展也為其轉型發展注入了新的動能。2013年至今,金融科技以年均超50%的增長率高速擴張,預計2020年,中國市場金融科技營收規模將超過1.97萬億。隨著金融科技逐步擺脫互聯網金融母體,向金融業務中后端和全鏈條滲透,未來很可能迎來二次加速,并帶來金融全業態變革。 回顧前幾年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歷程,大部分的傳統金融機構由于沒有自己的流量和獲客渠道,錯過了包括第三方支付和消費金融在內的上半場淺水區的機會。 而在下半場的深水區,在供應鏈金融特別是中小微企業金融領域,傳統銀行并未有明顯差距,如果能積極開放合作實現后發優勢,有很大機會可以打一場翻身仗。 日前,央行發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就云計算、人工智能、分布式數據庫、網絡身份認證體系等科技應用對金融機構提出了明確要求,并鼓勵金融機構構建開放、合作、共贏的金融服務生態體系。從央行的規劃也可以看出,科技創新和構建開放生態是金融行業擁抱數字未來不可逆轉的趨勢。 金融機構科技創新和實現開放,與已經建立核心數字科技能力和場景能力的金融科技企業合作,不僅能夠提高服務效率,減少成本,還能夠將社會資源最大化利用,這不僅是金融科技下半場的正確打開方式,也是傳統銀行的新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