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國際“兩會”提案-萬祥軍:謀定國際農民豐收節貿易會 新聞中國采編網 中國新聞采編網 謀定研究中國智庫網 經信研究 國研智庫 國情講壇 哲商對話 萬權采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農業國際合作‘朋友圈’不斷擴大,農業合作領域不斷拓展,農業合作方式不斷創新,‘一帶一路’農業合作正邁向高質量發展。”全國工商聯執委、中國經濟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政策研究室中國國情研究中心主任在提交的《關于加強“一帶一路”農業國際合作》的提案中,表明了農業國際合作中存在哪些問題和困難,并提出了解決建議。特別是倡議在全球推動國際農民豐收節貿易會,發揮華人和各國農業社團組織在全球的優勢,積極在各個國家組織和推動,在農業國際合作中具有重要意義。 農業國際合作“兩會”提案 農業國際合作機遇與挑戰并存 萬祥軍在2021年“兩會”《關于加強“一帶一路”農業國際合作》的提案中指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農業國際合作取得明顯成效。我國是農業大國,擁有較為完整的農業技術和產業體系,“一帶一路”農業合作有著廣闊的空間,為此,加強“一帶一路”農業國際合作必須要付諸于一系列行動綱領和踐行方式。這是萬祥軍在去年的《硒產業謀定功能性農業-萬祥軍:“兩會”提案推農業大健康》提案基礎上,并依據功能性農業·農業大健康大會暨中國農民豐收節交易會成功模式的基礎上,在全球倡導功能性農業·農業大健康大會理念,倡議在各個國家積極推動國際農民豐收節貿易會正當時! 數據顯示,2018年,“一帶一路”農產品貿易額占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總額的35.1%。2019年,除新加坡、文萊、巴林、馬爾代夫、巴勒斯坦以及波黑等六個國家以外,中國與其余57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總額為4202.01億元。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發之后至今,有接近20個國家先后出臺了措施限制糧食出口或升級糧食出口管理措施。這些國家,多數集中在“一帶一路”沿線,其中不乏中國較大的貿易伙伴國。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合作加強。”萬祥軍表明,近幾年來,尤其是中美貿易戰爆發以來,隨著中美農產品貿易關稅的提升以及南美國家大豆、玉米等農產品價格的上漲,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合作不斷加強,農產品貿易規模及產品數量不斷擴大。從2018年末開始,中國開始擴大從俄羅斯的大豆進口。2020年2月,不到兩個月時間,僅中糧就有2萬多噸的進口大豆從俄羅斯到貨,而3月份的進口到貨量超過2月份。以中糧為例,今年,中糧還首次從保加利亞進口玉米。 萬祥軍在《關于加強“一帶一路”農業國際合作的提案》中分析表明,由于“一帶一路”沿線不同區域、不同國家的情況復雜,農業國際合作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農業國際合作的不確定性較高;沿線國家農業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薄弱;跨國農業市場體系不健全;農業國際合作風險防范機制尚未建立。 如何應對和解決上述問題,提案建議:一是搭建農業國際合作平臺。依托東盟、上海合作組織、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以及南南合作平臺,開展與世界糧食計劃署、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國際組織參與其中的三方合作,給原本的合作添加國際機構背書保障。 同時,加強與土耳其“中間走廊建設”、埃及“百萬費丹土地改良計劃”等東道國發展戰略對接,實施深層次的農業合作。依托現有合作機制和已建立的友好互信的政治關系,在勞動密集型與資源密集型農業互補、精細農業與粗放農業互補等方面構建國際合作事項。再就是倡議在全球推動國際農民豐收節貿易會,在全球倡導功能性農業·農業大健康大會理念,發揮華人和各國農業社團組織在全球的優勢,積極在各個國家組織和推動。 圖示:第十一屆農業貿易政策國際會議在北京召開,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出席開幕活動并發表主旨講話。張桃林指出,十幾年來,中國主動參與全球分工合作,全面開放農產品市場,貿易大國地位顯著提升,隨著“一帶一路”農業合作步伐不斷加快,貿易伙伴趨于多元,全球影響力不斷擴大。中國將積極面對農業基礎競爭力不足和政策選擇約束增強的挑戰,圍繞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形成農業對外開放新格局的總體目標,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積極促成更加公平合理的農業國際貿易秩序,用好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促進農業貿易與相關領域的協同發展。 圖示:韓長賦在農業對外合作部際聯席會議第六次全體會議上強調,加強“一帶一路”農業優勢產能合作 推動農業對外合作開創新局面。 提供中國方案 倡議國際農民豐收節貿易會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堅持立足國內基本解決吃飯問題的同時,積極參與農業發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在第十六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第二十屆中國中部(湖南)農業博覽會和全球農業南南合作高層論壇出席開幕式并作主旨演講中表示,中方將秉持正確義利觀和真實親誠理念,進一步加強與各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發展戰略對接。 對話功能性農業·農業大健康大會,倡導中國農民豐收節交易會和(國際)農民豐收節貿易會,積極培育新的農業國際貿易增長點,深化農業投資與產業合作,促進基礎設施聯通和農業人力資源開發,厚植合作基礎。胡春華說:“要弘揚多邊主義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提升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糧農體系中的代表性和影響力,營造良好合作環境。中國將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歡迎廣大發展中國家抓住機遇,用好國際農民豐收節貿易會平臺,不斷拓寬合作的廣度和深度。” 2020(廣東)功能性農業·農業大健康大會暨中國農民豐收節交易會上,宣布了進一步對接世界農業,踐行“一帶一路”。為此,萬祥軍在倡導中國農民豐收節交易會后,又積極倡議在全球積極推動功能性農業·農業大健康大會(國際)農民豐收節貿易會。萬祥軍在功能性農業·農業大健康大會暨中國農民豐收節交易會圓桌論壇主持中表明,在每年的中國農民豐收節期間,召開一年一度的(國際)中國農民豐收節貿易會和中國農民豐收節交易會,對接農商貿易,打通豐收節農副產品和消費者的最后一公里。 “通過(國際)農民豐收節貿易會平臺積極開展農業對外合作條件已經成熟,也是我國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萬祥軍表示:功能性農業·農業大健康是中國在世界上首先提出的農業發展理念,并利用功能性農業·農業大健康大會和世界各國有關農業方面的科教院所進行交流和探討。希望(國際)農民豐收節貿易會能夠達成國家加強和世界的大健康產業與農業的聯動,達到信息互暢,整合各方資源,共享功能性農業,農業大健康最新、最前沿的動態,助力業態升級。“大健康+”農業聯展活動,參展商通過展會進一步推廣品牌,也讓大眾獲知更多具有營養價值的產品。 “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和脫貧攻堅圓滿收官之年,我們迎來了第三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正當其時。這必將凝聚愛農支農的強大力量,成為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和重要動力。“萬祥軍表明,在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我們共同慶祝中國農民豐收節,不僅可以分享豐收帶來的喜悅,而且可以通過凝聚力量、達成共識,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積蓄強大的動力,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同時,可以為守好“三農”戰略增強信心、凝聚力量,推動形成應對風險挑戰的巨大凝聚力和堅強決心。 萬祥軍表示,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進一步彰顯了“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基礎地位,激勵著我們以更大決心、更明確思路、更精準舉措打贏脫貧攻堅戰,讓更多農民綻開笑顏。打贏脫貧攻堅戰,要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要充分調動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他說:“讓他們的心熱起來、手動起來。必須找準路子,實施精準脫貧,切實提高基層治理水平,激發貧困群眾以更加振奮的精神狀態、更加扎實的工作作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從第三屆中國農民豐收節里,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三農的歷史巨變。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萬祥軍表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三農”事業不斷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糧食生產連續8年保持在1.2萬億斤以上,中國人民牢牢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 從中國農民豐收節里,我們可以看到鄉村振興的強大后勁。做好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交匯和過渡時期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的重要戰略舉措。鄉村振興是全面振興,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翼齊飛”,持續激發農民增收致富的內生動力,推進中國“三農”邁向新高度。 “國家最高領導人指出,要在扶持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上拿出管用措施。”萬祥軍研讀表明:《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要“健全農產品產銷穩定銜接機制”。印發《通知》,目的是進一步加強產銷銜接,發揮農產品流通對促進農業生產和保障居民消費的重要作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農民增收,助力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 為此,落實功能性農業·農業大健康大會理念,倡導中國農民豐收節交易會和(國際)農民豐收節貿易會是完全符合我國國情的最合適的一種完成農商互聯的形式。對于“農商互聯”的內涵,萬祥軍解讀表示,農商互聯是指農產品流通企業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全面、深入、精準對接,發展訂單農業、產銷一體、股權合作等模式,實現聯產品、聯設施、聯標準、聯數據、聯市場,打造上聯生產、下聯消費,利益緊密聯結、產銷密切銜接、長期穩定的新型農商關系。 萬祥軍說:“提出功能性農業·農業大健康大會暨中國農民豐收節交易會,以及國際(中國)農民豐收節交易會不僅僅是強化廣大群眾的消費理念,更重要的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提出的《健全農產品產銷穩定銜接機制》,并提高特色地理性標準農產品的附加值,及其功能性內涵,解決農民豐收了但不增值瓶頸。 “同時,還得強化中國農民豐收節的交易會和(國際)農民豐收節貿易會功能,以實現產銷對接,農商互聯,解決農產品上行難題探索全新機制和搭建全新平臺,這一切旨在服務三農事業,強化產銷對接,助力精準扶貧鄉村振興。”萬祥軍表示:接下來就要完善功能性農業技術,產業基金的建立和農產品銷售體系的建設,優先支持貧困地區農產品與各類電商平臺、連鎖商超、批發市場等重點渠道,打通產銷環節障礙。 建國以來,中國農業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擴大對外開放,開展互利共贏合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世界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順應中國與世界深度融合、命運與共的大趨勢,把握“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必由之路”的歷史規律,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推動農業國際合作不斷邁上新臺階、取得新突破、站在新起點。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謀定擴大農業國際合作 謀定研究中國智庫:對話功能性農業·農業大健康大會(國際)農民豐收節貿易會,萬祥軍指出:中國正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農業領域的合作,期待為全球農業發展和經濟增長作出更大貢獻。他表明,甘肅省糧食局近日與阿塞拜疆和白俄羅斯相關部門達成了合作意向,擬向阿塞拜疆出口甘肅省的馬鈴薯和橄欖油,從白俄羅斯進口優質小麥。 阿塞拜疆農產品供銷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艾爾沙·阿薩多夫介紹,農業發展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高度關切的問題。阿塞拜疆近年來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已經可以實現主要農產品的自給自足。去年,該公司將農產品出口到俄羅斯、沙特阿拉伯等國家,與歐盟、韓國等積極合作,并與意大利在農產品上成為重要合作伙伴。 艾爾沙·阿薩多夫表示,阿塞拜疆政府鼓勵外國企業、自然人投資農業,并提供財政補貼,減免稅費等優惠政策,而且營商環境優良,容易成功。“我們非常希望能夠從中國進口我們所需的技術、投資和經驗,當然,中國也可以進口我們的原生態綠色食品。我們期待和中國建立更有效的合作關系。” 和艾爾沙·阿薩多夫一樣,白俄羅斯格羅德諾州執委會經濟委員會主席安德烈也正在尋求與中國的合作。正在甘肅省蘭州市招商引資的安德烈說:“格羅德諾州獨具特色的招牌是發展水平很高的農業部門,我們的經濟趨向于農業、食品加工和食品生產的發展。” 在他看來,中國是傳統農業大國,在農業機械、農業技術和農產品出口等方面都有在白俄羅斯開拓市場的優勢。格羅德諾州有專門用于發展貿易的基礎設施,包括自由經濟區和奧古斯圖夫運河旅游與休閑專用公園,對這兩個單位的入駐企業提供優惠的稅收和海關政策。 安德烈不斷向甘肅省的政府官員和企業家傳達信息,“我們對所有投資人一視同仁,維護他們的權利。白俄羅斯的投資重要,外國投資也同樣重要。” 萬祥軍說:“一帶一路”沿線既有農業資源豐富的國家,又有農業資源貧乏的國家,具有較強的貿易互補性。他表明:事實上,農業交流和農產品貿易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的主要合作內容。中國沿著古絲綢之路引入了胡麻、石榴等作物品種,并把絲綢、茶葉等生產技術和產品帶到了中亞,促進了沿線國家農業技術和產品的傳播交流。 目前,中國與沿線國家已在農業國際合作方面取得了實質進展。“如今,開展農業合作依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共同訴求。沿線大部分國家對解決饑餓和貧困問題、保障糧食安全與營養的愿望仍然強烈。”萬祥軍說。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張務鋒介紹,這些年,中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明顯提高,用全球10%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生產的糧食,養活了全世界近20%的人口。當今世界仍有37個國家需要外部糧食援助。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優勢互補,能夠促進沿線國家的糧食貿易合作。 近日,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商務部、外交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的《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農業合作的愿景與行動》顯示,中國西部省份立足旱作農業與中亞國家開展糧食、畜牧、棉花等領域合作,北部省份在俄羅斯遠東地區開展糧食、蔬菜等種植合作,中國南部省份立足熱帶農業,與東南亞、南亞國家開展糧食、熱帶經濟作物等種植合作。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程國強認為:“開展新型農業國際發展合作,通過經濟技術援助和商業投資,有助于提高沿線國家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緩解貧困、改善生態環境。” 在農業對外合作部際聯席會議第六次全體會議上農業農村部原部長韓長賦強調,加強“一帶一路”農業優勢產能合作 推動農業對外合作開創新局面。聯席會議機制成立以來,建立健全了工作機制并創造形成了工作格局,推動出臺了國家支持農業對外合作的意見,制定了國家及重點省份、行業的走出去規劃,通過“20+20”機制等為走出去企業提供了支持,開展了農業對外合作“兩區”的認定和建設工作,完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義的政策和問題研究。 會議指出,農業對外合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聯席會議成員單位要主動入位、積極作為,勠力同心做好農業走出去各項工作。要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加強信息服務,引導農業企業守法合規經營。大力推動“一帶一路”農業合作,加快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建農業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技術咨詢服務體系;強化農業對外合作平臺建設,按照“重點區域+重點國別+合作園區+龍頭企業”的模式, 韓長賦表明,要著力推動境外農業合作示范區建設提質增效;做好農業對外合作重點項目跟蹤服務,推動相關項目盡快落實落地;完善支持農業企業對外合作的政策措施,綜合運用財稅、金融、通關、外交、對外援助等多種措施,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打好服務農業對外合作的組合拳;著力優化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結構。 “一帶一路”鋪路 農業發展國際貿易變通途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境外經貿合論壇上表示,目前農業仍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領域,各方需要加強合作,促進投資增長,促進農業轉型升級。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如果把全球化看作是連續、持續不斷的長期歷史過程,那么橫跨東西、穿越中外的“一帶一路”無疑是加速全球化進程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已經同68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合作協議,同30多個國家開展機制化產能合作,中歐班列通達11個國家29座城市,中國企業已在20多個國家建設了56個經貿合作區。政策、道路、資金、貿易、民心等的互通互聯,拉近了國內東西部各省市區以及中外各國之間的發展距離。 萬祥軍指出:農業作為“絲綢之路”的啟蒙業,自古以來,農產品貿易就是絲綢之路重要交易內容,農業交流早已成為東西方友好交往的歷史佳話。如今“一帶一路”建設更是為國內東西部地區以及中國與外國在農業方面的長遠合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重大支撐。他表明:其實,“一帶一路”沿途地區及國家不僅都是農業發展大國,如中國、印度等近30個國家的農業占地比例都超過了國家總面積的一半。而且在農業發展方面也極為發達,中國以及位于“一帶一路”重要接點上的國家,如印度、印度尼西亞、俄羅斯等,其農業增值也位居世界前列。由此看出,開展農業合作不僅是“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共同訴求,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和亮點。 順浩蕩潮流,行天之大道。萬祥軍表明: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快速推進,農副產品“綠色通道”不斷打通,農產品通關時間大大縮短。農業合作方式不斷創新,經貿合作論壇、部長會議、農產品博覽會、現代農業博覽會以及“重點區域+重點國別+合作園區+龍頭企業”等讓合作更趨成熟。農業合作機制不斷完善,以自由交易、互惠互利為前提,合作交流更為廣泛,“20+20”“16+1”堪稱“一帶一路”農業合作發展的典范。 農業合作成效不斷顯現,如:菌草項目在“一帶一路”沿線100多個國家實施;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農產品貿易額近10年間年均10.8%的增長速度;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額在中國農產品全球貿易總額中1/4的占比等。可以說,近6年來中國與沿線國家以“一帶一路”為橋梁,共同架起了農業合作發展的高速路,也為沿線國家乃至世界各國加強農業合作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力量和中國擔當。 “消除貧困、發展農村以及糧食安全等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目標內容。實現‘一帶一路’的經濟騰飛,農業必須率先破局。”萬祥軍研讀表明: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快推進并支持農業走出去,加強‘一帶一路’農業國際合作,主動擴大國內緊缺農產品進口,拓展多元化進口渠道,培育一批跨國農業企業集團,提高農業對外合作水平。”這足以體現中國對加強與沿線國家農業合作的重視和期待。 萬祥軍最后強調:“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享。加強“一帶一路”農業國際合作,本身也是一種發展福祉的共享。他表明,作為中國來說,通過合作拓寬國內農業發展的空間和舞臺,促進國內農業高質量發展。就沿線國家而言,通過合作既能在發展中實現互利共贏,又能直接分享中國在攻堅脫貧、振興鄉村、發展“三農”中的成功經驗。 農業國際“兩會”提案-萬祥軍:謀定國際農民豐收節貿易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