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不僅要頂天,還要立地。走上去,教育研究必須能夠對國家教育政策有重要的咨詢意義,能夠提供決策必須的科學證據和判斷。走下去,教育研究要能扎根于田野,真實推進區(qū)域的教育綜合改革。頂天立地的教育研究,才是有生命力的教育研究。——劉妍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必須把教育事業(yè)放在優(yōu)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xiàn)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師發(fā)展研究所講師劉妍在現(xiàn)代教育領域不斷探索,積累教育科研發(fā)展成果,提出了諸多的研究論點。尤其是在教育研究利用學術領域,劉妍積極發(fā)揮自己的學術優(yōu)勢,經歷對眾多科研項目的開拓探索,撰寫了多篇專業(yè)、深刻的研究論文,其專業(yè)價值十分明顯,助推了教育研究成果的轉化。而劉妍也憑借著清晰的發(fā)展思維、鮮明的學術成果和深刻的教學成果,實現(xiàn)了對現(xiàn)代教育科研工作新的開拓。 深厚積累,學術耕耘 1981年10月4日,劉妍出生在一個普通的教師家庭。母親是一位小學特級教師,母親多年的從教經驗讓劉妍對教師這一行業(yè)有了基本的認識,也讓她不知不覺走上了和母親相似的教育之路。 2004年,劉妍畢業(yè)于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以北京市優(yōu)秀畢業(yè)生畢業(yè)獲得學士學位后,保送繼續(xù)攻讀管理學碩士學位;2013年,劉妍以全國專業(yè)排名第一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繼而又以北京大學優(yōu)秀畢業(yè)生留校,承擔北京大學公共管理博士后工作。多年的教育學、管理學交叉學科學習和探索讓劉妍對教育行業(yè)有了深入的認識,也讓她逐步累積了多項學術發(fā)展成果。 由劉妍創(chuàng)作的碩士論文《校長決策的倫理分析》獲“首都師范大學優(yōu)秀畢業(yè)論文”、博士論文《教育研究影響教育政策的路徑和機制》獲 “北京大學優(yōu)秀博士論文”,研究報告《退役軍人教育資助政策》獲教育部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在學術生涯的每一個階段,劉妍都試圖做得最好。多年扎實的教育研究學習和實踐功底,為劉妍在教育研究實踐領域建立了良好的口碑。2013年,劉妍進入國家級教育研究機構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從事教育研究工作。在這里,劉妍開辟了新的發(fā)展方向,從推動研究往上走,到推動研究往下走,走向地方,走向村莊,走向基層。同時,為了深化研究交流,劉妍還走向了國際,2016年,劉妍遠赴太平洋彼岸,在美國南加州大學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研究訪學,主要圍繞“退役軍人的轉型及其社會支持”研究方向,在教育改革、教育政策、教育實驗等方面探尋職業(yè)教育行業(yè)發(fā)展路徑。 影響決策,研究先行 國內,教育研究和教育政策之間的隔閡狀況由來已久。教育決策部門認為“我要的東西,你不去研究;你研究的東西,我用不上。”而科研人員認為教育決策部門缺乏“依靠”意識,不注意發(fā)揮“科研先行官”的作用,不出題目,不給條件,指責多于指導、扶持和支持。歸根結底,還是“行政決策與科研工作‘兩層皮’相互脫節(jié)”,2013年,由劉妍撰寫的《教育研究影響教育政策的機制和路徑》專著深入地研究這一問題。她從“千分之一”的研究對政策有影響的“正向”案例入手,從“積極性”的視角來分析那些極少數(shù)影響了教育政策的研究案例,從一個政策行為已經根據相應的研究進行了調整的情境中來探討研究影響政策的因素,為教育研究的利用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可行的建議,為加深人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她接連發(fā)表《評估教育研究的政策價值》、《中國教育研究影響政策的歷史變遷》、《基于研究的教育政策制定過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4%的政策分析》、《地方教育規(guī)劃中決策者和研究者互動話語分析》、《4%研究:從研究到政策的漫漫長路》、《高等學校內涵式發(fā)展研究:政策方案的實證基礎》等;極大推動了人們對“教育研究利用”的認識,為解決二者之間的隔閡,提供了好的建議。 注重實踐,科研引領 2017年,劉妍進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工作。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是教育部直屬的國家級綜合性教育科學研究機構,屬于國家教育研究領域的國家教育智庫。它不僅承擔著為國家教育政策獻計獻策的智囊功能,還有引領區(qū)域教育綜合改革創(chuàng)新的科研功能。劉妍一直堅定地信仰研究改革實踐的價值。她認為在國家的教育綜合改革這個涉及到多個部門配合、多方利益協(xié)調、多種政策配套的系統(tǒng)過程,各方利益“生產”的大量教育研究成果付諸實踐, 但是“真理只有一個,而究竟誰發(fā)現(xiàn)了真理,不依靠主觀的夸張,而依靠客觀的實踐。只有千百萬人民的革命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尺度。”而區(qū)域實踐為教育綜合改革縱深開展提供了可供檢驗的實驗基礎。所以,劉妍全身心投入了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實驗區(qū)工作,在工作中,她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以耐心細致的理論研究智庫影響區(qū)域改革的獨特的組織規(guī)劃模式,發(fā)表了《國家智庫引領區(qū)域改革實踐的價值、路徑和影響機制》,對教育研究如何走下去,如何與區(qū)域教育改革緊密結合,如何通過項目的方式從細節(jié)上引領日常的教育實踐,有了系統(tǒng)的探討和革新般的策略。 她提出我國智庫發(fā)展行政依賴性過強,體制壁壘重重。如何破解體制約束,推動 “高大上”的國家智庫去“接地氣”,選擇合適的路徑走下去,走出一條有利于開拓思想市場,增強智庫獨立性的路,是智庫發(fā)展現(xiàn)實的問題,也是教育研究工作者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基于自己深入區(qū)域教育改革實踐的5年工作經驗,劉妍提出教育研究機構要和地方政府建立合作的供需路徑、維續(xù)合作的組織路徑、高效合作的介入路徑以及擴大合作的溝通路徑等,為國家智庫“走下去”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溝通有無的實用主義教育研究者 劉妍說,教育研究有自己的客觀性和追求,一種傾向是勾畫現(xiàn)實的圖畫必須和自然科學研究一樣,嚴格客觀地考訂所有資料,去尋找教育真相并對其進行解釋,以求了解教育改變行為的模式;但另一方面,我們也以從19世紀客觀主義的幻夢中醒過來,深知所有的記錄(訪談、史料、回憶錄)都無可避免地打上了記錄者或者研究者主觀價值的印記;更有甚者,不少人認為,以這些主觀記錄為素材的論述與講故事并沒有本質的不同。 如果,我們既不滿足于越來越瑣碎的過程史實考證,也不認為個人文學性的主觀敘事可以替代研究,那么,今天對于教育研究的價值分析又能做些什么呢?劉妍特別贊同福柯觀點,“研究者和決策者分別是知識與權力的載體,任何權力關系都離不開與它相連的某一領域的知識,同樣,任何知識也必然同時需要和構成權力關系”。她一直認為就教育研究而言,通常有三項功能被普遍認同:影響政策、改進教育實踐、發(fā)展教育學學科知識。前兩者被視為教育研究的實用性價值,后者謂為學術功能。她始終致力于推動教育研究的實用價值,無論是走上去,還是走下去,她的人和她的研究一直在“行走著”,努力推動著教育研究利用,溝通著理念和實踐,知識和權力。我們期待她能走得更遠,走得更好。(文:王文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