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甲方研究社 北方連續的暴雨催生出雨天出行新潮流。 面對集體趴窩的網約車,打貨拉拉、閃送出門這樣的騷操作一時間被傳為佳話。 體驗過貨拉拉的網友表示,除了貨車不太干凈,偶爾有魚腥味、雞屎味之外,貨拉拉在價格、響應速度上秒殺滴滴,可謂雨天出行利器。 可惜的是,“貨運版滴滴”靠拉人走紅網絡,卻因為不恰當的營銷打了自己的臉。 1.嘴上說不要,身體挺誠實 貨拉拉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居然會因為成了滴滴們的后備軍而走紅。 可能出于害怕誤導用戶的考慮,7月16日,貨拉拉在其官微上發表了一篇名為《對不起,這單我不拉》的文章。文章發出后,貨拉拉官方意識到自己真的火了! 平時無人問津的官微瞬間爆火,文章閱讀量超過120萬,評論點贊過萬。 文章的大概意思是貨拉拉是專業的貨運平臺,無法接受客運訂單。 聲明還稱,貨廂載人是嚴重違規行為,因為貨廂中缺少安全措施,在車子行進中貨廂內有危險,很容易發生碰撞、摔傷,所以“貨拉拉”也一直嚴厲禁止貨廂載人、人貨混裝的用車方式。 嘴上是這么說,吃到了瞬間變網紅甜頭的貨拉拉,沒有錯過這次營銷的好機會,趁熱打鐵開啟品牌攻勢。 7月18日,一貫低調的貨拉拉在自媒體丁道師上發出一篇《大雨無情人有情,保障群眾出行貨拉拉在行動!》 這篇文章雖然是第三方的口吻,但不難看出出自貨拉拉公司pr小朋友之手。讀完這篇情真意切的宣傳文,筆者差點被驚掉下巴。 這篇文章急于突出貨拉拉不拒單,響應快,不加價的優勢,卻完全忽略平臺不具備客運資質的事實。 以上文字的表述中,平臺和司機并無任何審核就接受乘客訂單,本來已經和貨拉官方聲明相違背,還拿著這個點大肆宣傳平臺優勢,是不是有點說不過去? 所以說,貨拉拉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 不僅如此,貨拉拉還將種行為包裝成舍小家,為大家,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對于雨天貨拉拉代替滴滴接單的做法,有關媒體表示質疑。 7月17日,北青報記者致電“貨拉拉”平臺客服,詢問聲明發布后,為何仍有司機接載客訂單一事。客服人員回復,平臺明確規定不允許載客,但目前平臺沒有自查的方式,只能通過用戶在線舉報和申訴,“確認載客行為后,會對涉事司機進行封號等處理。” 而7月18日這篇文章,更像是貨拉拉給自己找的一個客貨不分的合理化借口。貨拉拉還將這種本身屬于違規的行為上升到了家國情懷:雨天貨車當客車使,貨拉拉是本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接單。這樣的說辭,令人捧腹。 貨拉拉還將這種做法總結成了“貨拉拉精神”,甚至還說只要有這種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2.別往槍口上撞! 和滴滴等客運平臺相比,政府對于貨運的監管力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滴滴們經過多年的監管在合規性上已經大大提高,但客運平臺還有很多的灰色地帶。 今年5月,《中國消費者報》就以互聯網貨運平臺是否存在違規營運做過一次調查,調查結果顯示58速運、貨拉拉等平臺處于監管的灰色地帶,平臺和司機的很多做法本身屬于違規行為。 譬如,很多司機都沒有貨運通行證,只允許在五環外拉貨,但大量訂單集中在五環內,他們經常冒著被罰的風險到市區拉貨。 對此,《中國消費者報》曾專門聯系貨拉拉北京分公司,詢問工作人員,沒有通行證等相關貨運資質知否可以注冊,貨拉拉工作人員給出的回應是:公司不負責辦理,即使沒有通行證罰款也是100元,都是由個人繳納。只有因車貼罰款,公司才會報銷。 此外,工作人員在得知司機沒有相關貨運資質、客車改貨車的情況下仍然表示可以加入平臺。 另根據《北京青年報》報道,貨拉拉“不拉貨只載客”的情況常有,目前平臺通過攝像頭監控司機的行程,但暫時沒有監控我們是拉貨還是載客。” 也就是說,在巨大的流量面前,貨拉拉明明知道載客行為違規,但還是默許了這種行為。 急于蹭熱點,貨拉拉難道不怕槍打出頭鳥? 3.貨運版滴滴應見好就收 貨拉拉2013年底創辦于香港,時隔一年后正式進入內地市場。據官方資料顯示,貨拉拉目前已經進入國內在120個城市,國外8個城市。 2017年10月份,貨拉拉完成了1億美元的C輪融資,估值已經進入了獨角獸的行列。到去年10月貨拉拉總共完成了5輪融資。 截至2018年4月,貨拉拉用戶數超過2000萬,注冊司機總數超過300萬。2017年平臺搬家業務占比從5%增加到了60%。由此看來,貨拉拉已經成為互聯網同城貨運的重要玩家。 貨拉拉創始人周勝馥曾將同城貨運領域最重要的競爭點總結為“有快好”三個字:首先一定要有車,其次一定要快,最后司機服務質量要好,目前在北上廣深等成熟市場,司機的響應率是99%,從下單到有司機響應需要11秒,貨拉拉也設置了評分、有無遲到等多維度監督體系。 據媒體報道,在內部,貨拉拉經常有一句玩笑,“如果你打滴滴打不到的話,你可以試一下貨拉拉。”這句玩笑話如今變成現實,貨拉拉也靠著媲美滴滴的服務被更多人所知。 這次連續的暴雨讓貨拉拉做了一場免費的營銷,從近一個月的百度數據來看,貨拉拉的關注度已經將競爭對手58速運遠遠甩在了后面。 但在營銷策略的選擇上貨拉拉顯然沒有把握好分寸。 放大自身品牌效應,貨拉拉應該見好就收,尤其是在自身行為本身存在違規現象。借熱度強化品牌形象可以,但宣傳重點應該避開雨天載人這一網路引爆點,盲目追求聲量很容易招致監管風險。 盡管貨車拉人是特殊場景下的不得已選擇,但貨拉拉還是應該本著專業人做專業事的態度做好分內的事情,提升服務,修煉自身內功,及時補上漏洞,合規化運營,應對潛在的風險。 貨運不是法外之地,被監管盯上,貨拉拉不會比滴滴更好受。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