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監管沙盒”最早由英國FCA(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金融行為監管局)首創實踐,金融科技企業可以在一個較為寬容的監管環境下小范圍測試其創新的金融產品、服務、商業模式和營銷方式,旨在提升金融服務的同時,盡可能規避創新的潛在風險。 英國的這一經驗被國際社會廣泛借鑒,我國在經歷了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后,也加快了探索“監管沙盒”的步伐。2019年,央行發布《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首次提出在多個城市開展金融科技試點業務,推進“監管沙盒”落地,以進一步加快監管體系的建設。 2020年4月27日,央行對外公告,擴大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支持在上海市、重慶市、深圳市、河北雄安新區、杭州市、蘇州市等6市(區)擴大試點,引導持牌金融機構、科技公司申請創新測試。 信用科技定位“賦能” 在此環境下,銀行及非銀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是科技對金融服務的賦能,也是金融科技發展的趨勢使然。企業征信作為一種特殊的數據相關產業,在中小企業融資評估、信用管理、商賬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等方面,是具有千億規模的藍海市場。 小微企業融資難是一直以來存在的難題,因銀行無法通過傳統的金融征信完成對小微的經營及風險能力評估,導致了小微企業融資難上加難。信用科技企業微眾信科在大潮中積極提升核心技術能力,加大與銀行的數字化合作;依據自身科技優勢,推進傳統金融業務流程、風控體系、運營模式的全方位轉型;在確保風險評估準確性的同時,為銀行節省了大量人力成本,規避了人工核查風險,實現了對傳統金融模式的升級和補充。 尤其是一季度以來受到疫情影響,「無接觸銀行」等服務模式的興起更是讓市場看到了金融科技的價值。信用科技作為金融科技更專精的領域,正在向業務的全流程滲透,成為提升效率、優化服務的穩定支撐。疫情期間,以微眾信科為代表的信用科技企業,使用大數據風控技術,協助銀行識別企業因疫情造成的緊張,使中小微企業穩定獲得信貸支持,幫助復工復產;協助銀行實現不斷貸不抽貸,通過專項續貸等方式支持小微實體。 探索滿足普惠創新的“入盒”要求 對于此次金融科技監管試點擴容,央行表示,將在依法合規、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前提下探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賦能金融“惠民利企”,紓解小微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等痛點難點,助力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著力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水平。 監管沙盒的最終目標在于推動創新與監管的良性互動。其核心是為金融創新提供安全快捷的測試環境,通過限定條件、有限空間、全程監控的創新測試,既前瞻性地理解、識別和把控金融創新的潛在風險和負面影響,又通過及時有效的創新測試審查縮短金融創新的上市時間、減少所承擔的監管成本,為金融企業開展負責任的、真正讓社會獲益的金融創新提供有效激勵。 從科技角度來說,明確風險底線和安全標準,建立風險動態監測感知、高效處置的風控體系,才能保障真正有價值的科技新成果得到充分測試和迭代完善,最終為金融創新注入科技動力。自成立以來,微眾信科始終堅持著普惠金融實踐者的初心,在安全合規的前提下,依托人工智能技術,自動挖掘關聯關系,構建企業知識圖譜;現已構建完善的企業風險決策系統,將各類數據量化特征指標加工,全面采用層次評分卡和量化模型多維度劃分風險等級。此外,微眾信科將持續迭代系統及搭載的模型,將自動化、數據化的分析應用于精準營銷、企業融資、商業交易評估、商業認證、企業盡調及供應鏈管理等業務領域。 如何營造守正、安全、普惠、開放的金融科技創新發展環境?即將擴容的中國版監管沙盒試點試圖給出答案。微眾信科力圖以信用科技為擎,監管沙盒為舵,從更宏觀的角度引入、借鑒和探討技術應用、產品結構、服務方式中的創新,發揮金融服務乘數效應,作為信用科技企業切實提高金融服務的深度及廣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