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管顏青 來源 | 健康 古語有云:“上醫治未病”,所謂“治未病”即采取相應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而醫生做科普就是百姓們防病、治病關鍵的一步,以期達到疾病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的目的。10月27日,由中國醫藥教育協會和《自我保健雜志》主辦的2018首屆“我講消化與健康”醫學科普金話筒活動總決賽正式舉行,有助于引起公眾對于消化類疾病的重視,提高腸胃健康的自我保健意識。 俗話說“十人九胃”,我國是消化疾病大國,胃病更是常見病、高發病之一。常見的胃病包括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食管反流等,其中慢性胃炎的發病率在各種胃病中居于首位,它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癥或萎縮性病變。 “胃癌等消化系統疾病的早期癥狀不明顯,防胃病當于未病時。”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消化科侯曉華教授指出,預防胃病最重要的一點是飲食的規律性。如果改變這些規律,胃酸的分泌就會發生變化,胃酸過度會傷害人體的消化系統。此外,節制飲酒、堅持鍛煉、勞逸結合、保持心情愉快都有助于預防胃病的發生。 據了解,本次活動以“醫者之美?科普之美”為主題,分為科普文章征集、區域科普演講及全國科普演講三個階段。參與者選擇組委會提供的腸胃健康話題相關命題,通過豐富多樣的形式,創作出生動多彩的科普內容。中國醫藥教育協會黃正明會長表示,此次活動旨在提升醫護人員的職業榮譽感,加強衛生行業科普宣傳的主動性,創新科普宣傳方式,同時也為大眾提供了更科學、有效的,防治消化系統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