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堂穿骨貼適用于、頸椎病、骨質增生,腰間盤突出等引起的不適。穿骨貼是中藥外用的一種方法,古代人稱它為薄貼,它是用植物油或動物油加藥熬成膠狀物質,然后涂在布、紙或皮的一面,可以長時間的貼在患處,能給用來治療頸椎病,腰間盤突出等。 早在久遠的年代,我國醫學家就有言曰:"穿骨貼能治病,無殊湯藥,用之得法,其響立應。"穿骨貼經皮膚發揮作用貼穿骨貼療法是中醫臨床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它遵循中醫辨證論治及中藥的功效、主治與歸經的原則,充分調動藥物互相協調為用的效能,組成多味藥物的復方,以發揮藥物的良好效果。由于穿骨貼直接敷貼于體表,而制作貼劑的藥物大多氣味較濃,再加入辛香走竄極強的引經藥物,通過滲透入皮膚,直接穿過皮膚肌肉組織達到病灶部位,使得療效顯著。 據現代藥理研究,宗修堂穿骨貼在吸收、療效方面優于橡膠貼。但由于宗修堂穿骨貼的制作工藝較為復雜,所以一直沒有辦法規模化制作,都是采用古法配制熬制生產的,所以保證了宗修堂穿骨貼的質量可靠性,這也是宗修堂能傳承百年的根基所在。因宗修堂穿骨貼的制作費時費力,中醫醫院多開展中藥外敷,即用各種名貴中草藥粉碎后調入蜂蜜、凡士林等中藥材基質呈軟貼狀外敷,使用成本較高。 宗修堂穿骨貼每個療程可使用7—20天,穿骨貼主要就是運用中藥歸經原則,直達病灶,以及通過藥物之間相互協調為用的效能,然后組成好多味藥物的大復方,以此來發揮藥物最好的效果。 宗修堂穿骨貼和普通膏藥貼區別在于: 普通膏藥貼:頸椎病,跌打損傷,腰痛,疥瘡,腰間盤突出等各種都可以,比較雜。 宗修堂穿骨貼:只能治療骨病,包含 頸椎病,腰間盤突出,關節炎。根據情況不同配制方法不一樣,專注治療效果才能更好。 貼于體表的穿骨貼刺激神經末梢,通過反射,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達到消腫,消炎和鎮痛的目的。同時藥物在患處通過皮膚滲透達皮下組織,在局部產生藥物濃度的相對優勢,從而發揮較強的藥理作用。 此外,因穿骨貼中有些刺激性強的藥物,強刺激通過神經反射,可以調節肌體功能促進抗體形成,提高人體免疫力。 穿骨貼的起源和發展 宗氏穿骨貼歷經上百年的歷史洗禮,依舊在現代社會發揮出光芒,正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宗修堂穿骨貼創建于清朝,由骨病名醫宗正強獨創此 建議下,“宗氏膏藥鋪”更名為“宗修堂膏藥鋪”。民國二十八年,書法藝術大家于右任先生在親歷了宗正強膏藥的神奇效果后,親題“仁心孝世”金字招牌,贈予宗正強先生??箲鹌陂g,宗正強先生委托親友多次為陜北紅軍秘密送去大量膏藥,分文不取,為紅軍戰士解除病痛。 穿骨貼的制作方法 貼方的制作經過浸泡、煎煮、濃縮、收貼、存放等幾道工序。 1.浸泡 先將配齊的藥料檢査一遍,把膠類藥揀出另放。然后把其他藥物統統放入容量相當的潔凈砂鍋內,加適量的水浸潤藥料,令其充分吸收膨脹,稍后再加水以高出藥面10cm左右,浸泡24h。 2. 煎煮 把浸泡后的藥料上火煎煮。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1h左右,轉為微火以沸為度,約3h,此時藥汁漸濃,即可用紗布過濾出頭道藥汁,再加清水浸潤原來的藥渣后即可上火煎煮,煎法同前,此為二煎,待至第三煎時,氣味巳淡薄,濾凈藥汁后即將藥渣倒棄(如藥汁尚濃時,還可再煎1次)。將前三煎所得藥汁混合一處,靜置后再沉淀過濾,以藥渣愈少愈佳。 3.濃縮 過濾凈的藥汁倒人鍋中,進行濃縮,可以先用大火煎熬,加速水分蒸發,并隨時撇去浮沫,讓藥汁慢慢變成稠厚,再改用小火進一步濃縮,此時應不斷攪拌,因為藥汁轉厚時極易粘底燒焦,在攪拌到藥汁滴在紙上不散開來為度,此時方可暫停煎熬,這就是經過濃縮而成的清貼。 4.收貼 蒸烊化開的膠類藥與糖(以冰糖和蜂蜜為佳〉,倒入清貼中,放在小火上慢慢熬煉,不斷用攪拌,直至能扯拉成旗或滴水成珠(將貼汁滴入清水中凝結成珠而不散)即可。 再結合現代工藝二次收貼,保證產品貼在人皮膚上干凈整齊,透氣。 5.存放 待收好的貼冷卻后,裝人清潔干凈的瓷質容器內,先不加蓋,用干凈紗布將容器口遮蓋上,放置一夜,待完全冷卻后,再加蓋,放入陰涼處。 宗氏穿骨貼效果 使用1-2療程穿骨貼,可明顯感覺到穿癥狀緩解。頸椎能夠左右旋轉,不再疼痛。 使用3-4個療程骨刺、骨質增生部位開始軟化。風濕、類風濕關節炎、肩周炎等病癥徹底治愈。腰腿不再疼痛,行動自如。頸椎增生、骨質增生、骨刺等癥狀增生部位完全軟化。不再疼痛。5-7個療程,頸椎增生、骨質增生、骨刺等基本消除。(這是常規嚴重的情況,具體看個人情況而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