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問,這個時代供應鏈管理者所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是什么?它通常來自于兩方面:一方面是客戶需求的VUCA,另一方面是供應鏈缺乏可視性! VUCA是一個軍事術語,指的是不穩定性(Volatile)、不確定性(Uncertain)、復雜性(Complex)和模糊性(Ambiguous)。寶潔公司首席運營官Robert McDonald曾經借用它來描述這一時代的商業世界格局:“這是一個VUCA的世界!” 相比過去,客戶需求的VUCA,供應鏈缺乏可視性,這讓我們的供應鏈越來越難以管理和控制:每個人都身在其中,卻難窺全貌;每個人都在努力,卻收效甚微!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也要感謝這個時代,因為它在帶給我們VUCA的同時,也帶給了我們相應的解決方案:數字化供應鏈! 數字化讓供應鏈具備了即時、可視、可感知、可調節的能力,讓傳統的“鏈式或網狀供應鏈”向“生態集成的供應鏈”轉變。 這兩者的區別在于前者基于的是“點對點的連接”。從供應商到制造商、到分銷商、再到最終的客戶,這種鏈式的或網狀的、分散的連接方式產生了我們所熟知的牛鞭效應,也讓供應鏈變得VUCA(不穩定、不確定、復雜且模糊)。 而后者“生態集成的供應鏈”則把線下的、物理的供應鏈要素數據化、線上化,確保了供應鏈的可視化。當然,僅有可視化是不夠的,它還通過集成化的供應鏈控制塔來實現供應鏈的可感知和可調節能力的構建。 我們需要強調供應鏈控制塔的重要性!這是因為許多企業對于數字供應鏈的理解僅僅停留在了供應鏈的數據化、可視化上,卻忽略了這個供應鏈控制塔對于供應鏈的集成和管理控制的重要性。缺少了它,數字供應鏈就沒有了抓手,大量的信息讓企業不知所從,反而還有可能變成企業的累贅! 數字化的集成供應鏈控制塔就好比機場的地面塔臺,它是關鍵信息的匯聚點、關鍵數據的處理點、關鍵決策的發起點和關鍵績效的展示點,它通常需要具備對以下各個供應鏈模塊的信息進行整合處理,對關鍵指令進行下達、對于行動效果進行反饋的能力: 1、實時的需求感知和預測模塊:通過抓取與消費者相連的POS數據、用戶APP數據、歷史銷售數據、外部生態環境數據等,對用戶需求提前感知、提前預測; 2、端到端的計劃管理模塊:供應鏈生態中的企業的計劃總控,包括原材料生產商、組裝廠、分銷商等的端到端計劃統籌; 3、端到端的庫存管理模塊:全鏈路上的庫存實時可視,根據計劃進行動態調整和管理,對庫存在網絡上進行實時有效的配置管理; 4、端到端的物流管理模塊:物流的可視化,物流網絡上的運力的調配、庫存的調撥等; 5、端到端的資金和成本管理模塊:全鏈路資金流的可視可控,資金的風險管理,以及供應鏈的全鏈路成本的監控和管理等; 6、端到端供應鏈風險控制模塊:風險評估、風險監測、風險預警、風險規避等。 每一個模塊都需要相應的子控制臺,對數據進行實時監控和反饋。子控制臺匯總成為了集成控制塔,對供應鏈進行全方位描述和管理控制。 所有這些都是基于供應鏈的數字化,通過大數據、BI、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區塊鏈、自動化等技術手段來進行集成,實現供應鏈的集成總控!這在傳統供應鏈模式下根本不可能完成。 伴隨著供應鏈的數字化發展,供應鏈的組織模式也將同樣發生改變: 首先,供應鏈上的人工運營崗位將逐漸減少,轉而會有大量為了應對VUCA的供應鏈架構崗位的出現。這些人員具備了數字化供應鏈的相關技能,了解供應鏈的運作規律,懂得供應鏈模式的架構或優化,能夠借助大數據、BI、AI、ML、區塊鏈等驅動和構建供應鏈的自動監控、自動反饋、自動處理體系; 其次,供應鏈的組織不會“去中心化”,反而會通過“集成控制塔”來強化供應鏈的總控能力和集成能力。供應鏈管理的寬度和深度都會大大加強,以此來面對日益增加的VUCA格局; 最后,傳統供應鏈管理的工具同樣有效,例如精益六西格瑪、TOC、JIT、MRP等,但是組織在運用這些工具的同時會更加關注如何將其反應在數字化供應鏈上,使其變得可視、可知和可調! 因此,切勿空談供應鏈的數字化,缺少了集成供應鏈控制塔,缺少了足以面對VUCA的供應鏈組織模式,以及相應的數字化供應鏈人才,一切都是鏡花水月,空中樓閣! |